郑和听到这里,激动的身体微微颤抖,脸颊涨红,声音也有些发颤:“主子,这消息当真?这种土豆真的能有如此高的产量?”
朱政笑着回应:“这是那个告知我倭国有石见银山的海外商人带给我的。
他说在倭国亲眼见过这种土豆,还提到那里有其他高产作物。
如今石见银山的情况已得到证实,这土豆的真实性想必也不低。
即便产量无法达到预期,只要接近七八成便足以令人满意。”
郑和惊讶地张大嘴巴:“竟有这样的事?倭国不仅富庶非常,还藏着这般神奇的粮食,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是啊,何等富饶之地!”朱政笑言,但笑容里透着几分冷峻,“郑和,你觉得,这样的地方不该属于我们大明吗?”
郑和一时未完全领会朱政的意思,显得有些困惑。
但他立刻感到自责,甚至忍不住给了自己一巴掌,随后跪下道歉:“奴才愚钝,此次出海竟未能探知有关神粮之事,请主子降罪。”
“这不怪你,不必自责。”朱政笑着摆手,“这种土豆并非倭国所产,而是系统赏赐。
你又如何能得知?这不过是我想借机劝你领兵征讨倭国,才编造的理由罢了。”
特意为老朱准备的礼物!
这些事无需向郑和解释。
此刻,朱政笑着安抚郑和,示意他起身。
接着,他神色凝重地靠近郑和耳边低声嘱咐几句。
最后,郑重说道:
“今日之事,你我二人知晓即可。
切勿告知他人,懂了吗?”
郑和心中疑惑,不明白为何主子如此要求。
但他清楚,只需遵从指令便可。
于是,立刻坚定地点头承诺:
“主子请放心,奴才绝不会泄露半个字,即便赴死也守口如瓶!”
朱政满意一笑,挥手道:
“行了,时候不早了,咱们回宫吧。”
随即,他带着郑和返回皇宫,嘱咐郑和回去休息后,独自前往谨身殿。
他步伐稍显急切,嘴角挂着笑意,期待着老朱看到这份礼物时的表情。
谨身殿内,老朱正埋首处理政务,忽闻脚步声传来。
抬头间,只见朱政匆匆而至。
老朱放下朱批御笔,笑着欢迎:
“麟儿回来啦,正巧,一起用餐吧!”
老朱舒展身体,刚欲吩咐传膳,却听朱政笑道:
“祖父且慢,孙儿有一份礼物呈上!”
“哦??”
老朱皱眉看着消息,沉默片刻后轻声问:“你们是不是
……
朱政笑而不语,只轻轻点头。
“这可是大事。”老朱眯着眼睛,语气中透着一丝兴奋,“到底是什么?让咱们都猜到了吧。”
朱政神秘地笑了笑,缓缓说道:“请爷爷屏退众人。”
老朱略显惊讶,随即挥手示意周围的人离开。
很快,殿内只剩三人。
刘和欲言又止,却被朱政拦住:“刘公公留下,您知道的,这是重要的事。”
老朱饶有兴致地注视着朱政,眼神中带着期待。
朱政从袖中取出一幅奇异画卷,似丝绸般柔韧,却又不知何材质制成,卷起时便显大气。
他招手示意刘和一同观看。
二人蹲于殿中,将画卷徐徐展开。
“这是什么?”朱元璋凑近端详,一时惊愕失语。
画卷展开后长逾数丈,宽近丈余,绘满山川河流、田塘井池及岛屿等地貌,无不惟妙惟肖。
更有无数小字密布其上,似作注释。
朱元璋注意到东侧临海之地,有一处以朱砂圈出,形若龙盘虎踞,上方赫然书有“大明”二字。
他难以置信地问:“此乃地图?”
朱政微笑不语,只催促他细看。
朱元璋凝神审视,渐感震撼。
这份地图规模远超他新制的《混一图》,不仅范围更广,细节也更为详尽,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再定睛细查,他愈发瞠目结舌,满心惊疑。
那地图之上,三分之二是广阔的蔚蓝海洋。
陆地部分虽仅余六块,却包括了大明所在之处。
其余则是零星散布的小岛。
显然,这不仅是一幅描绘大明的地图,更涵盖了众多其他国家与未知之地!然而,朱元璋对其他地域兴趣寥寥,只专注盯着大明所在区域,心中估算后震惊不已——大明如此广袤的疆土,竟仅占整图的十分之一!
这怎么可能?是真是假?
朱元璋陷入迷茫,整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
半晌才回过神,环顾四周,发现大明周边的蒙元、野人女真、高丽、倭国、琉球诸国、安南、吕宋等地,均被明确标注,连地理特征都有详细说明。
更令人惊愕的是,还有许多从未听闻的国家,例如孟加拉苏丹国、三佛齐等地名,以及遥不可及的德里苏丹国、奥斯曼帝国、匈牙利帝国……
朱元璋看得目瞪口呆,神情恍惚。
身旁刘基帮忙展开地图后,同样好奇端详,随即也被震撼得说不出话,张口结舌,几乎难以置信。
一直以来,朱元璋、刘基以及大明文武百官与百姓皆以为华夏疆域便是天下中心。
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世间最辽阔、最富饶的疆域,仿佛覆盖了整个寰宇。
相较之下,其他地域不过如倭国、高丽这般偏远的小国。
即便北方的草原再广阔,也难以匹敌。
然而,如今才得知,原来世界竟如此浩瀚,而大明的版图却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见到两人震惊的模样,朱元璋暗自忍俊不禁,心中暗想,或许他无意间促成了这个时代的大明,乃至全球首次地理大发现。
良久,朱元璋回过神来,激动地转向朱政,声音微微颤抖地问:“麟儿,这张地图从何而来?可属实?”
朱政坚定回答:“爷爷放心,千真万确!孙儿一直好奇海外的模样,查阅了许多古籍,比如《南洲异物志》。
这张地图购于一位海外商队,他们以航海谋生,足迹遍布全球,进行贸易往来。
为了记录行程,他们绘制了这张地图。
经我核对,与古籍记载几乎无异!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称世界是圆形的,只要循着一个方向行走,最终会回到起点。
这并非空谈,而是他们亲身验证的事实。”
“荒谬至极!”朱元璋听后立即摇头,一脸不信,“天圆地方才是真理!大地怎会是圆的?简直匪夷所思!”
华夏子孙自古以来从未停止探索世界的脚步。
诸多学说由此诞生,其中以“天圆地方”之论流传最广。
在当今的大明,这一观点近乎常识。
老朱本能地否定了朱政的观点,朱政对此并未争辩。
他深知要动摇根深蒂固的认知绝非易事,况且对他而言并无此必要,更不愿做无谓之事。
当下,朱政微微一笑说道:“祖父,不论天圆地方或球形大地,皆无妨。
关键在于,此地图标注的国家与地理信息,真实无疑。
我亲自验证,特派遣郑和等人航海,途经琉球、日本、高丽诸国,所得见闻与地图记载完全吻合。”
为解释系统奖励的世界地图来源,朱政煞费苦心,表现出对海外及番人的好奇,亦派遣郑和等人出海,皆为此铺垫。
如今时机已到,虽其言辞存疑,却无法证伪,因无人能验证所谓海外番人商队的存在。
老朱知晓朱政对海外的兴趣及其与番人交往的事实,加之郑和此次出海证实了地图的真实性,此事便无懈可击。
听罢朱政之言,老朱点头未疑。
朱政所言皆有迹可循,自是令人信服。
之前从海外番人手中获取了琉璃、九曲黄河酒等物,如今又得到一幅世界地图,这再正常不过。
郑和等人早已通过远航证实了世界的广阔。
这地图无疑是真实的。
朱元璋凝视着地上的世界地图,那辽阔的土地远远超过大明疆域。
他目光炽热,心中充满扩张的欲望。
作为开国帝王,他怎能没有征服四方的抱负?
昔日成吉思汗曾言:“青天之下,皆为蒙古人的牧场。”此刻,朱元璋也有了类似的想法,想将这片土地全部纳入大明版图。
朱政见状,适时劝说道:“天下万物,皆为王土。
这广袤土地不应旁落他人,不如发兵占领,让外邦之人也能感受中华文明。”
朱元璋闻言回神,叹息道:“此事并非如你所想简单。
我们怎会不想成就秦汉那样的伟业?只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啊!”
当今大明,北有蒙元虽遭蓝玉一战重创,但依然实力雄厚,时刻窥伺,威胁甚巨。
内忧亦不断,灾荒频仍,百姓困顿,朝廷财力窘迫,豪强乡绅心怀叵测,功臣贵族蠢蠢欲动……局势纷繁复杂。
尤其民众虽免战火之祸,却依旧生活维艰,亟需休养生息,积聚国力。
我等岂可只顾个人功名,不顾民生?若轻启战端,稍有不慎,恐致天下大乱,隋炀帝之鉴就在眼前!
再者……”
朱元璋语重心长道。
忽又冷笑一声:
“再说那些海外小国,高丽、倭寇、琉球之类,不过是蕞尔小邦。
蛮荒之地,贫瘠至极。
即便攻下又有何益?徒增民困财耗,还需派军镇守,供应粮饷,实在不值。
得不偿失啊!”
朱政深知,此乃当下众人共识,实情如此!
据闻,安南(即南越)在永乐年间被朱棣攻占,设交趾布政使司,推行改土归流,派遣官员直接管辖。
然而自占领以来,这块看似无用之地竟成大明负担,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还需应对土司叛乱,徒耗资源。
大明在安南几乎无所获,仅收到些土产贡品如羽毛、颜料等。
直至明宣宗时期,实在不堪重负。
干脆直接放弃交趾算了!
然而,来自后世的朱政却清楚得很,这个安南其实是一块宝地。
它不仅是稻米的重要产地,还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种类。
后世已发现的矿藏就超过了120种,其中煤炭的储量尤其惊人,而且大多是优质的无烟煤。
这几乎是未来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在古代的华夏,没人知晓这些宝藏的存在。
这也解释了为何历代帝王中,只有极少数热衷于开拓疆域的皇帝才会有所行动,其余帝王即便有能力也鲜少动用武力。
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实际的利益诱惑。
因此,朱政明白,若要说服老朱,就必须让他看到无法抗拒的好处。
幸运的是,他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此刻,朱政笑着摇摇头,目光坚定地说道:
“爷爷此言,孙儿不敢苟同。
我听说海外诸国有不少我们大明所缺乏的珍稀之物,它们同样富庶,只是当地民众愚昧,坐拥宝藏却不知珍惜。
特别是倭国,财富多到令人难以置信。”
“倭国?富裕?”朱元璋听后一脸惊讶,随即摇头轻笑,觉得荒唐。
那个偏居海外、贫瘠荒凉的地方,尽是些作乱的海盗,频繁侵扰我大明海岸,怎会富裕?这绝不可能!
朱政见状并未惊讶,只是淡然一笑,指着地图上倭国某处解释说:
“爷爷请看,此处标记得很清楚,名为石见银山。
据郑和此次出海探查,那里的银矿储量极为庞大。”
史上最大发现!
“哦?”朱元璋疑惑地眯起眼,“到底多少?”
“足供大明数百年之需!”朱政言辞惊人。
朱元璋浑身一震,瞪大双眼,满脸难以置信。
“此话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