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大变,和杨玄感有关,和杨广自己大量损耗隋朝的实力有关;那元朝呢?元朝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内部动乱的苗头——或者说,元朝的内部动乱将会直接变成皇位更替,而已知元顺帝应该是没有被半路踢下去的。
所以,这个大变,就是元朝的实力大规模损耗?
和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有这个实力去给元朝带来这么大的重创?
李世民非常怀疑这一点。
他更倾向于是元朝内部发生了什么见鬼的神奇的大事。
众所周知,很多时候想要让一个势力轰然倒塌,外部的压力固然不可少,但内部的神奇变动往往才能造成最大的破坏。
而同样众所周知,元朝搞内斗非常寻常……
【至正十一年九月,徐寿辉所部首战告捷,攻克了蕲州黄州等地。同月,刘福通所部攻克了汝宁府和息州、光州等地。】
【整体看起来,起义形势一片大好。】
【十月,徐寿辉被彭莹玉等人拥立,在蕲阳称帝建国,国号为“天完”,年号治平,并且颁布了《万寿历》作为自己的历法,都城则是在蕲水,也就是如今的湖北黄冈浠水,而邹普胜则担任太师,彭莹玉则为军师。】
【自此,徐寿辉成为了南方红巾军名义上的首领,而天完政权也成为了起义军的一个政治中心,南方各地的起义军、或者说白莲教教徒的联系纽带从宗教渐渐向政治关系转变。】
【不过此处的徐寿辉称帝建国时间选取的是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法,除了上述时间地点外,还有说法认为其称帝是在至正十三年十一月,也就是两年后;关于国号,还有人认为不是“天完”,而应该是“宋”;都城除了蕲水之外,也有人认为是在汉阳。】
“所以,徐寿辉才是那第一个称帝建号的……”原本觉得张士诚有点快的人,现在也觉得自己找到了原因,“张士诚应该就是看到已经有人称帝了,所以才会觉得自己称帝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才会在短时间内就直接称帝。
——毕竟,按照徐寿辉起义的这个时间线,他称帝的速度也相当快,甚至要比张士诚还快。
“但是为什么彭莹玉就是不去担任什么核心官职啊,我还以为徐寿辉称帝了,彭莹玉应该封王呢!”更多的人越发不理解彭莹玉的选择。
早前,彭莹玉直接推举自己的弟子作为首领,号称周王,那时候大家还说是因为彭莹玉是宗教领袖,应该和这种起义军首领分开——虽然这话也没有多少道理,当年张角夜蛾没有把自己和起义军首领的身份分开啊!
但非要说的话,也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但是现在呢,现在徐寿辉称帝,邹普胜成了太师……
就算彭莹玉不称帝,作为宗教领袖也不封王之类的,那太师不应该是由他来担任吗?为什么会是邹普胜啊???
“要不,我还听说有个身份叫做国师来着,这应该很符合宗教领袖的身份吧……”还有人道,虽然这个称号是他从话本子之类的里面看见的,不是真的听说朝廷上有这么个官职,但是……但是这不是很符合彭莹玉的身份吗?
就算之前没有正经的“国师”这个官职,那也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出来嘛!反正都自己建国建立朝廷了,创造几个新的官职也没什么问题啊。
“不懂,不懂……”更有人摇头叹息,“可能是我们这样的人和那等联通天下的大人物差距太大了,所以不能理解他们到底是如何考量的吧……”
【而同样在九月,元朝朝廷终于动了起来。】
【担任丞相的脱脱任命自己弟弟也先帖木儿担任知枢密院事,和卫王宽彻哥一起带着十多万大军前去镇压起义;十月,又任命“老章”率军,和也先帖木儿、额森特穆尔一同前去镇压河南地区的起义军,也就是刘福通等人。】
【十二月,额森特穆尔率军攻下了上蔡县,抓住了刘福通麾下的韩咬儿等人,押送到了大都并杀死。】
【至正十二年,竹山县的起义军成功打下了襄阳路,而当时的元朝地方长官——这个官职在元朝叫做达鲁花赤、或者达噜噶齐——博罗特穆尔带着二百人且战且退,最后和沔阳的军队会合,最终纠集到了士卒、丁壮、水工等共五千多人。】
【他们本来打算前往中兴路,但是走到一半听说中兴路被人打下来了,所以又决定前去岳州,但结果发现这条路也走不通,于是只能继续前往襄阳——竹山县起义军正驻扎在杨湖港,可能是大胜之后没有防备,根本没有预料到会有元朝军队突然出现,结果,起义军就被博罗特穆尔抓住了空档,首领被俘,还被元军缴获了二十七艘船。】
【这一支元朝军队还继续潜入了潜江县,缴获了三十多艘船,杀死了一批起义军……直到起义军大部队赶到,才剿灭这一支元朝军队。】
【接下来,至正十一年正月,徐寿辉所部攻下了汉阳、兴国府、武昌、安陆府等地,沔阳府和中兴路也是被徐寿辉所部攻下的——徐寿辉所部一路获胜,士气高涨。】
【至正十二年二月,徐寿辉所部又打下了江州、南康路。同月,王权等人率众攻下了澧州,但没多久,元朝又把澧州抢了过去……】
【至正十二年三月,元朝把老章撤职,换成了太不花,也叫作泰不花,继续镇压河南地区得到起义军,太不花此人确实比老章表现好,很快就接连打下了南阳、唐州、安陆、德安等地。】
【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也先帖木儿带着三十万大军屯驻在沙河,刘福通带着红巾军发动夜袭,直接把也先帖木儿打得丢盔卸甲,狼狈而逃——也先帖木儿扔下了所有军资、粮草、器械等等,车辆和物品堆积如山,只带着万余人逃到了开封城下。】
【……简而言之,这就是元朝和起义军的拉锯战,一时间起义军还没有明确地占到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