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亲王……”朱元璋嫌弃地撇嘴,他到目前为止,都觉得元朝——起码皇室是从根子上全都给烂掉了。
元朝,或者说,蒙古人,有没有什么非常出色的人才呢?那当然还是有的。
虽然朱元璋讨厌元朝,但是他还是承认这一点,他老朱的心胸可没有那么狭窄。
在他看来,王保保,王保保的舅舅察罕帖木儿,还有脱脱,以及一些其他蒙古人,那确实都是些少见的人才——即使放在汉人里面,这种人才也不是很多。
但是剩下的蒙古人,特别是蒙古人的皇室,那就真是一群垃圾。特别是那些近枝宗室、或者是有着等级比较高的王爵的蒙古人。
比如之前曾经提到的那个忽必烈的第九个儿子——虽然朱元璋不是蒙古人,但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上,看到这个垃圾曾经干出来的“光辉壮举”,他也忍不住气到脑壳疼。
那位神奇的存在,忽必烈说他是丧师辱国那都是好听的了!他老朱要有这么一个儿子……
呸呸呸,他朱元璋才不可能有这种烂泥扶不上墙的儿子!
再有就是元朝末年的这些个亲王或者蒙古官员了,那真是绝大部分都是饭桶,只能挂个名头,实际上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也做不好,倒是拖后腿一个个都做得非常到位。
——包括元顺帝也是这样的存在。
好好地在努力维持元朝的存续,结果他这个皇帝直接在后方朝廷里面开搞党争……
虽然脱脱如果不被罢免,元朝的灭亡也不可能扭转,但说不定还真能延续上几年。
蒙古人,呵!
【随后,张士诚高歌猛进,接连攻下了兴化、宝应县等地。】
【在此期间,身在甓社湖的李齐连忙派兵救援,但未果,只能眼睁睁看着起义军一路前进。】
【直到六月九日,元朝宣布,可以赦免所有起义的人,张士诚宣城“如果李知府前来,那我们愿意归顺朝廷”——只想尽快获得成效的官府也不管张士诚这话的真假了,直接要求李齐即刻前往。】
【但是事实上,张士诚只是想要借着这种商谈的机会拖延时间,当然不是真的想要归降,最终,此次谈判无果,李齐被杀,元军也没能攻破张士诚所控制的城池。】
【软硬都没有结果,元朝最终只能选择强行镇压。】
【而就在这种情势下,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一,张士诚却更进一步。】
画面中,一个魁梧男子站在高台之上,周围旌旗环绕,下方众人跟随,又有精锐将士分列两边,而飘扬的旗帜上赫然是“周”字和“诚王”二字。
这是——称王建号,建立政权!
【张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定为大周,年号则是天佑。】
【同时,他仿照元朝宋朝等朝廷设立制度,有中书省,由李行素担任丞相,自己的弟弟张士德担任平章政事,蒋辉则是中书右丞,潘元明为中书左丞;又设立了枢密院,史椿担任同知枢密院事。此外,他将自己治下的“路”改为郡,一郡长官称为太守,州长官则称通守,县长官依旧称县尹,同知改为了府丞……】
“这么快就自立了?”张士诚走到这一步的速度确实出乎了百姓们的预料——当然,之前张士诚和李华甫闹崩的速度也超乎了他们的意料。
可能,这就是张士诚超乎常人的一个表现?他有他自己独有的速度?
不少人脑中漫无边际地想着。
但是张士诚这个速度确实是太快了,这才刚刚有多少地盘,竟然就直接自立称帝,哦不是,称王了?
“啊,话说回来,他都自立了,为什么还是称王而不是称帝?年号国号都已经搞出来了,这和称帝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还是一个‘周王’?”更多的人对张士诚的这个做法非常不理解。
就像他们所说大的那样,张士诚已经自己定了年号、国号,这在实质上就是相当于称帝了——可他给自己的名头还是一个周王。
为什么?这没道理啊!
“可能,他是想要等到自己的地盘再大一点再给自己一个帝号?”有人推测,“咱不都觉得,他现在的地盘还不算大,自立有点早么,说不定他也有这种考虑呢。”
反正他们不是张士诚本人,也不是任何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本人的想法他们不可能把准,而起义军首领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也只能全靠猜测。
“不过,高邮这个地方确实不错,”有人点评起来,他虽然没有去过高邮,但是他可是好好研究了一番舆图来着!
“这地方,交通发达,联通南北,有水路有陆路,水陆联结,舟车相会,实乃交通核心!而且,这地儿好地也不少,也不用担心没有粮食……”
“所以,张士诚才会选择自立?因为他占领了个好地方?”有人的思路直接又拐回了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张士诚选择自立,想来有信心,那这个信心是不是就和高邮这个地方的大优势有关?
【面对这种情况,元朝朝廷加强了镇压的力度,毕竟,张士诚所控制的地区位于南北交通要道的高邮——命脉被人控制,绝不可能忍耐下去。】
【但是,日后元朝朝廷的高邮一战,却变成了元末农民起义局势的关键转折。】
【自此之后,起义军从被动状态又转为了主动状态,起义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全新的高潮。】
【——没错,在此之前,虽然天下响应起义者无数,但是整体上起义军所处的局势却并不太好。】
李世民先是有些惊讶,随后一想也就明白了。
早先确实起义浪潮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但是人数虽多却不等于占尽上风——就像是隋末的大起义一样,虽然起义的人数很多,起义的地方也很多,但是隋朝在早期还是可以相对控制住局势,维持住自身的统治的。
这就是朝廷天然具有的一定优势。
同样的道理,放在元朝末年也是一样的。虽然起义的人数众多、地方广泛,可是元朝朝廷一来作为朝廷天然具有一定优势,二来在地方上也有不少支持元朝统治的人主动镇压起义军。
所以,在前期,虽然起义浪潮不断,但是却不能说是处于上风。
甚至——李世民推测,说不定有部分起义军还会直接落入下风,乃至于被元朝直接镇压下去。
作为朝廷,元朝到底目前还是能够调动大量的资源的。
而想要完成这样的转折,让朝廷从占据上风变得落入下风,需要一场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