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高淮想再度调集更多的大明军队前去平乱。】
【然而前屯卫(辽宁葫芦岛市)的将士,在得知沈阳卫发生兵变后,也同样举旗发生哗变,也将前屯卫的税店烧毁,把前屯卫的高淮爪牙打死。】
【其它各处卫所,或是军堡将士,在得知真实情况后,有的卫所也趁机烧毁税店,将高淮的爪牙打死,而更多的卫所与军堡选择了观望。】
【高淮见各处卫所,或者军堡,都不再遵从自己的号令后,立即上疏奏报给明神宗朱翊均称辽东地区有多处刁民造反,请朝廷派大军前来平反。】
【高淮在奏疏中,言辞极尽夸张,将辽东军民反抗描述成蓄意谋反,企图以“戡乱”之名掩盖自身暴行。】
【高淮在疏书中,声称辽东局势已失控,若不速速派兵镇压,恐成燎原之势,威胁大明北疆安危。】
【与此同时,高淮也在暗中联络朝中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宦官及官员,为其美言开脱,试图将责任全部推给所谓的“刁民”与“乱军”的身上。】
【明神宗朱翊均接到奏报后,当即震怒。】
【然而,内阁大臣方从哲,叶向高接连上疏,直指“高淮祸辽已久,民变实乃官逼民反”,请求将其撤职查办以平民愤。】
【御史杨鹤更是言辞激烈,在奏折中附上辽东百姓“鬻子卖女以充税银”的惨状图绘,痛陈“若不罢高淮,恐辽东百万生灵尽成白骨,边防将士亦将离心”。】
【朝堂之上,东林党人联合六部官员集体弹劾,指责高淮“竭泽而渔,致使军心涣散,边防危如累卵”,要求严惩不贷。】
【明神宗朱翊均在舆论重压下,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明神宗朱翊均除了不愿放弃矿税带来的巨额收入。】
【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明神宗朱翊均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皇权威信,在遭受到朝廷官员的蓄意打压。】
【最终,明神宗朱翊均只是象征性地下令,让“高淮暂且停征,从长计议”。】
【但辽东局势持续恶化,六月锦州,松山两处驻军再次哗变,士兵们高呼“诛杀高淮,以谢辽东”,并切断了高淮与京城的通讯要道。】
【高淮见辽东的局势,已经失控,到处都是高举着要诛杀自己的旗帜后,再也不敢呆在辽东地区了。】
【于是,高淮连夜绕路逃回到山海关内。】
【而李成梁,在高淮逃回海关内之后,便向大明朝廷呈上,以年事已高,无力继续担任辽东总兵之职的辞官奏书。】
【此时蓟辽总督蹇达眼见事态失控,暗中联合李成梁的三子李如桢,向朝廷密奏“高淮已成辽东乱源,若不速撤,恐边防有变”。】
【同时将高淮私吞军饷,勾结女真商人的证据呈递一同呈上。】
【面对辽东烽火与朝臣施压,明神宗朱翊均终于还是妥协了。】
【万历三十六年(1608)九月,明神宗朱翊均下诏“高淮即刻回京听勘,所征税银账目移交户部核查”。】
【同时下令让熊廷弼担任辽东巡按御史,蓟州总兵杜松,接任辽东总兵一职,并让其赶快稳定辽东的局势。】
【辽东地区,乃是大明的九大边防重镇,连辽东这样的地区,都被矿税太监引发了动乱之后。】
【大明朝廷中的官员,像是找了最合适打压与弹劾矿税太监的理由。】
【于是,由东林党的党魁叶向高率领满朝官员联名上疏为,要求将大明各地的矿税太监废除。】
......
【这一次,由辽东矿税太监高淮,而引起的辽东暴动,最终转变成为了一次大明朝廷之中的权力争斗。】
【是明神宗朱翊钧依靠那些矿税太监,维护他的大明皇权,与大明朝廷文官百官之间的争斗。】
【然而,明神宗朱翊钧并没有打算就此妥协。】
【但是,辽东其它各处也在发生兵变的消息不断传来。】
【同时,蒙古人有异动的加急军报,也在这个时候不断的传来。】
【各种情况在向明神宗朱翊钧,警告着辽东边疆不稳,局势危急的信号。】
【很快,在苏州,杭州等地,又传来爆发了小规模民怨暴动。】
【随后,叶向高与东林党的官员,率先向明神宗朱翊钧,提交了集体请辞的奏疏。】
【很快,朝廷朝其它党派的大臣,也一同呈上集体请辞的奏疏,内阁的阁老们更是堵在宫门长跪不起。】
【最终,明神宗朱翊钧在巨大压力下,只能无奈的松口,下诏召回了半数激起民愤的矿税太监,并宣布减免受灾严重地区的矿税。】
【不过,明神宗朱翊钧仍固执地保留了核心矿区的征税权。】
【同时,将部分税银划归工部,户部管理,企图在安抚民心的同时,还能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虽然,明神宗朱翊钧的这道旨意,虽未彻底废除矿税制度,却也让持续十多年的矿税之争,在这一年里,暂时落下了帷幕。】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民间:
百姓甲:“没有想到,这大明后世矿税之争,居然是以这种方式落下帷幕的。”
百姓乙:“明神宗朱翊钧又败了。”
“虽说他还攥着几个核心地区的税权,可到底还是被逼着撤了大半矿监税使。”
百姓丙:“后世的明神宗朱翊钧,如此折腾大明王朝与大明百姓,岂有不败之理?”
百姓甲:“败?”
“确实明神宗朱翊钧是又败了,他把部分税银工部,户部,说是安抚民心,实则是在按扶那些朝廷中的腐儒大臣。”
“我估计,往后进行的大明六部的官员,也会借着征税插手地方,到时他们的祸害,怕是不会比那些矿税太监们差上多少!”:
百姓乙叹道:“在天道历史进程中的大明百姓,真是真是遭罪不浅,压着他们身上的永无止境的盘剥。”
“今儿减了一处税,明儿别处又生出新名目,这就像拉磨的驴,累死累活绕不出这苦命的圈!”
最后,百姓乙喃道:“希望这一世里的大明王朝,不要再重蹈这样的覆辙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