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人,不但没有杀害福公公,反而派遣专人一路护送他安全返回京城。
一开始,这对于福公公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般的经历。
因为他从未想过,在盛王朝的都城,自己会被本国人忽视,而得到鲜卑族人的庇护并被护送回家。
起初,福公公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毕竟,在盛王朝百姓的普遍认知中,鲜卑族人绝非善类,他们被描绘成一个个凶残的杀人恶魔。
当福公公在第一天被抓到时,他就深切地感受到了鲜卑族人的勇猛和残暴。
这些所谓的“鲜卑蛮子”,在他眼中是如此冷血,对生命毫不珍视。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自那一天之后,
鲜卑族人再也没有为难福公公。
相反,他们对他关怀备至,不仅提供了美味佳肴和舒适的住所,
还特意为他请来了最好的郎中诊治。
这一系列举动让福公公惊愕不已,他开始怀疑鲜卑族的可汗是否真的有意与朝廷进行和谈。
在漫长的归途中,福公公始终心存疑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与鲜卑族人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他发现这些原本被视为野蛮人的鲜卑族人,其实也有着善良和友好的一面。
一路上,只要有什么好吃好喝的,福公公都会毫不犹豫地与他们一同分享,这种互动让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福公公在皇宫里可谓是深谙阿谀奉承之道,他将这一套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这次带领鲜卑族将士前往京城,他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一路上,福公公巧妙地安排行程,既没有耽误正事,又让大家尽情享受了旅途中的乐趣。
他带着鲜卑族将士们品尝各地的美食佳肴,
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
每到一处都能找到当地最具特色的娱乐活动,
让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福公公不仅善于迎合鲜卑族将士们的喜好,还能恰到好处地调节气氛,让整个队伍始终保持着欢快愉悦的氛围。
他的能言善道和幽默风趣,使得大家都对他心悦诚服,
对这次进京之旅充满期待。
就这样,福公公带着鲜卑族将士们一路吃喝玩乐,不知不觉间就抵达了京城。
此时此刻,太和殿内,原本应该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却如同菜市场一般喧闹嘈杂。
大臣们分成两派,
各执一词,争吵不休。
这一切的起因,便是福公公领着鲜卑族的使臣进入了盛王朝的皇宫。
新皇独孤浩对这位来自异域的使者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亲自接见并设宴款待。
然而,这一举动却在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一派大臣认为,鲜卑族在连续攻占盛王朝多座城池后,突然提出停战议和,必定是他们在战争中遭遇了重大挫折,难以继续推进对盛王朝都城的进攻。
因此,现在正是与鲜卑族和谈的好时机,可以避免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另一派大臣则坚决主张应刚到底,他们认为鲜卑族的停战请求不过是缓兵之计,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重新整顿军队,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必将卷土重来。
而且,如今盛王朝的定海神针——九王爷,正率军驻守在临淄城,鲜卑蛮子对他心存畏惧。
毕竟,在辽西郡,九王爷曾经率领着他那支强大的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将鲜卑蛮子打得屁滚尿流、狼狈不堪,最终只能灰溜溜地逃回他们的老巢。
所以,这一次九王爷必定也能够再次展现他的神威,将那些可恶的鲜卑族人彻底驱逐出盛王朝的领土。
在这样的形势下,根本没有必要进行和谈。
凭什么要和谈呢?
他们盛王朝可是有九王爷这样的绝世名将啊!
有他在,还怕什么鲜卑蛮子呢?
然而,朝堂之上却总有那么一些可恶的蛀虫,这些人之前都是三皇子党派的成员。
如今,三皇子在激烈的皇位争斗中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那个令人垂涎三尺的位置,
这些人便一个个开始得意忘形、飞扬跋扈起来,
仿佛他们自己也跟着鸡犬升天了一般,那屁股都快翘到天上去了。
现在既然已经取得了胜利,这些人自然就会以三皇子的想法为重中之重,拼命地拍他的马屁,好让自己在朝堂上能够站稳脚跟。
就在这个时候,
就在众人沉默之际,右相突然毫无征兆地站了出来。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太和殿内回荡,仿佛带着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启禀皇上!”
右相高声说道,“老臣认为,此时与鲜卑进行和谈乃是明智之举。”
他的话语引起了一片哗然。
但右相并未因此而停顿,继续说道:“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可以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那些失陷的城池,更能让我朝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只要鲜卑人所提条件不过分,这对我们来说,岂不是一件皆大欢喜之事?”
“况且,鲜卑可汗刚刚登基,皇上您亦是初登大宝,说不定双方还能因此建立起特殊的情谊。这不仅是两国交好的开端,更是奠定百年和平的契机啊!”
“.......”
他的这番话,让太和殿内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不少大臣开始交头接耳,似乎对右相的提议颇感兴趣。
右相:“老臣以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
“如今登基大典在即,若能顺利与鲜卑达成和议,必是顺心顺意,天佑我盛王朝啊!”
话音未落,礼部尚书紧接着高声附和道:“臣附议,主张和谈!”
刑部侍郎也随即站出来,朗声道:“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
一时间,太和殿内跪倒了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此起彼伏的“微臣附议”之声,在殿内回响。
很显然,此时此刻,大半的大臣都已经倾向于支持新皇独孤浩与鲜卑进行和谈了。
他们认为,和谈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同时也能为国家争取一些时间来恢复实力。
然而,在这一片附和声中,却有那么几个世代忠臣,依旧坚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忘初心,忠于盛王朝。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际,御史台御史大夫站了出来。
他身材高大,面色凝重,一身官服显得庄严肃穆。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虽然开口不疾不徐,但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在人们的心上:
“陛下,老臣认为此举不妥,老臣坚决反对和谈。”
“......”
他的话语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朝堂的喧嚣,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御史大夫接着说道:“现今我朝实力已然足以改变当前局势,断无和谈之理。”
“我朝军队历经多年征战,英勇无畏,屡立战功。如今若与鲜卑蛮子和谈,岂不是对我朝将士们的一种侮辱?”
“那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鲜血岂能白流?”
“他们的英灵又怎能安息?”
“.....”
说到这里,御史大夫的情绪有些激动,他的声音略微提高了一些:“若如此行事,陛下日后又有何颜面去面对独孤家的历代祖先?”
“陛下身为一国之君,应当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祖宗基业为念,怎能轻易妥协?”
“......”
说完,御史大夫双膝跪地,将头死死地埋着,仿佛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他的决心和坚定。
整个朝堂一片肃穆,众人都被御史大夫的言辞所震撼,一时间竟无人敢出声反驳。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三公之一的独孤太尉公,如同一座沉稳的山岳一般,从队伍中缓缓地走了出来。
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有些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天下的重量。
彼时的刑太尉公,早已年过半百,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的步伐不再稳健,需要有人在一旁搀扶才能勉强前行。
然而,尽管身体已不再年轻,他的目光却依旧锐利,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睿智。
这一切,都源于先皇的突然驾崩。
新皇的登基,本就名不正言不顺,使得局势动荡不安。
而如今,整个皇室宗族中,就只剩下三皇子独孤浩这么一个胜利者,他才是先皇的血脉,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其他宗族的成员,无论实力如何,都没有资格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
为了稳定局势,三皇子独孤浩不惜三顾茅庐,亲自去恳请已经隐退的太尉公出山。
他深知太尉公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若能得到他的支持,必定能如虎添翼。
然而,独孤浩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他特意请来坐镇的三公之一太尉公,竟然会成为他最大的绊脚石。
要知道,对于太尉公来说,能够登上朝堂,站在那里,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当太尉公准备出列时,旁边的官员见状,连忙伸出手想要扶他一把,
却被太尉公毅然决然地摇头拒绝了:“不必了,老夫还能行!”
“......”
就在这一刹那,原本嘈杂喧闹如同菜市场一般的朝堂,突然间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太尉公的身上。
只见太尉公缓缓地走出队列,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仿佛他的身体已经不再听从他的使唤。
但他依然咬紧牙关,强忍着身体的不适,一步一步地朝着正前方的位置挪动。
终于,太尉公来到了正前方,他的双腿微微颤抖着,随时都可能支撑不住身体而摔倒。
然而,他并没有停下脚步,
而是艰难地稳住身体,慢慢地跪了下来。
皇上见到这一幕,心中不禁一紧,连忙开口说道:“太尉公快快请起,免礼!”
“朕之前就已经说过,太尉公年事已高,免去所有礼节,在朝堂之上也无需下跪。”
“.....”
皇上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太尉公的关切和敬重。
然而,尽管皇上已经免去了太尉公的行礼,
可太尉公却并未起身。
他依旧坚持着,拖着那副年迈的身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行了一个大礼。
只见太尉公双膝跪地,双手伏地,额头紧贴着地面,行了一个标准的叩拜大礼。
起身后,太尉公挺直了腰板,一脸严肃地看着皇上,
缓声道:“皇上,老臣附议,不可谈和!”
“.....”
他的声音虽然有些苍老,但却充满了坚定和决绝。
接着,太尉公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独孤家的江山是无数将士用鲜血筑起来的盛世,绝无可能谈和!”
“....”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在朝堂上回荡,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霎那间,原本还显得几分亲和的皇上,脸色骤然阴沉了下来,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皇上的语调也冷了几分,他看着黑压压跪下来的文武百官,心中一阵烦躁。
不悦的开口道:“天佑盛王朝,朕登基便迎来转机,有何不可谈和?”
“.....”
皇上的声音中带着些许怒气,他显然对太尉公的反对感到不满。
“朕乃祥瑞,能不费一兵一卒,拿回丢失的城池,众爱卿反对谈和,这是想要给朕一个下马威?”
“.....”
皇上的质问如同一把利剑,直直地刺向了文武百官,让他们都不禁低下了头。
最后,皇上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仍然带着一丝威严,他缓缓说道:“朕登基大典在即,此乃普天同庆之事,而此时朕又通晓九州,更是喜上加喜。”
“不仅如此,朕还成功地拿回了那些曾经丢失的城池,可谓是双喜临门啊!”
“......”
皇上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如此祥瑞降临,不仅是朕之幸事,更是我盛王朝老百姓之福祉。”
“朕之祥瑞,普渡我盛王朝之百姓,又有何不可呢?”
就在这时,保皇派的官员们纷纷附和道:“皇上圣明,皇上圣明啊!”
“微臣们也主张谈和!”
一时间,
朝堂之上响起了一片赞同之声。
然而,御史大夫却似乎并不认同,他还准备继续说些什么。
但在这一片附和声中,他的声音显得有些微弱。
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勇气,大声地叫了一声:“皇上,微臣以为……”
可是,皇上显然已经不想再听御史大夫的意见了。
他没好气地打断了御史大夫的话,直接开口道:“朕意已决,无需多言!明日朕将设宴款待鲜卑使臣,并派遣右相前往临淄,迎接鲜卑族可汗入京,参加朕的登基大典。”
说完,皇上又转头吩咐道:“来人啊,拟旨!既然不再打仗,那就给朕拟旨,传九王爷和九王妃一同回京,参加朕的登基大典。同时,朕要大赦天下,以彰显朕之仁德。”
“.....”
御史大夫心急如焚地说道:“这绝对不行啊!”
“万万不可如此行事啊!”
“......”
御史大夫心急如焚地说道。
他深知此时的局势严峻,将士们正在临淄与鲜卑族大军对峙,而九王爷亲自压阵,若在这个关键时刻传召九王爷班师回朝,那无异于将临淄直接拱手让给那些野蛮的鲜卑蛮子啊!
皇上听闻此言,脸色愈发阴沉,整个大殿都弥漫着天子之怒的威严。
他怒视着御史大夫,厉声道:“御史大人,难道你是看不得朕顺利登基吗?”
“.....”
皇上的话语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又似一把利剑直插御史大夫的心窝,让他瞬间如遭雷击般呆立当场。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不仅令御史大夫本人惊愕不已,更使得在场的众人皆瞠目结舌,面面相觑。
要知道,这位御史大夫昔日可是太子的忠实拥趸,对太子的支持可谓是不遗余力。
然而,如今皇上已然登基,他却似乎并未像众人所预期的那样,对新君表示出应有的尊崇与顺从,反倒是屡屡与皇上针锋相对,甚至有意刁难。
如此一来,众人不禁心生疑惑:难道真如他们所猜测的那样,是因为皇上的登基未能如其所愿,导致这位御史大人心生不满,进而才会这般处处与皇上作对吗?
朝堂之上,原本那些忠诚的臣子们听到皇上这番话,如遭雷击一般,心中都不禁凉了半截。
他们瞪大了眼睛,满脸惊愕地看着皇上,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些臣子们对皇上一直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辅佐他,可如今皇上却对御史大夫说出这样的话,这让他们对皇上的信任产生了一丝动摇。
皇上如今已经登上了皇位,成王败寇,事情已经成为了定局。
当初皇位之争的事情,虽然激烈,但也已经过去了。
现在再拿出来说,不就是翻旧账吗?
而且皇上这样做,岂不是显得自己小肚鸡肠,一点容忍之量都没有?
那些本来就不看好独孤浩的忠臣们,此时更是觉得心寒,像被一盆冰冷的水从头淋到脚,透心凉。
御史大夫眼见情况不妙,心中一阵慌乱,他深知自己此刻已陷入绝境,他决定孤注一掷。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叩头如捣蒜一般,同时扯开嗓子高声喊道:“皇上啊,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老臣对盛王朝的江山社稷可谓是忠心耿耿、一片赤诚,绝无半点私心杂念啊!”
“还望皇上您明察秋毫,三思而后行啊!!!”
“......”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着,带着些许绝望和哀求的意味,像是一只被猎人逼入绝境的野兽,发出最后的悲鸣。
然而,这悲鸣并未引起皇上独孤浩的丝毫怜悯,反而让他心中的怒火愈发炽烈。
御史大夫继续嘶声喊道:“老臣愿与盛王朝共存亡!”
“倘若皇上您真心想要与敌国和谈,老臣宁愿舍弃这头上的乌纱帽,以死明志,撞死在这大殿之上,以证明老臣的一片忠心!”
这一番话,不仅是对皇上的威胁,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赌注。
御史大夫心想,自己如此决绝,或许能让皇上心生忌惮,会三思几分。
然而,他却低估了皇上独孤浩的决心和狠辣。
独孤浩闻听此言,嘴角不由得泛起一抹冷笑,心中暗自思忖道:“这御史大夫莫非是活得不耐烦了?竟敢在朝堂之上如此明目张胆地威胁于朕。”
他倒要瞧瞧,这御史大夫究竟有没有胆量真的去撞死在大殿之上。
此时,只见皇上龙颜大怒,怒斥道:“御史大夫,你这是在威胁朕吗?”
“朕的旨意已然决断,你若执意求死,非要做那无谓的牺牲,朕也绝不会阻拦,你请便吧!”
“......”
闻听皇上此言,那御史大夫不仅没有丝毫惧色,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他的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全然不顾这是否合乎礼仪。
然而,就在他的笑声逐渐高昂的时候。
突然间,毫无征兆地,他的笑声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巨手紧紧扼住了喉咙,戛然而止。
那原本应该响彻朝堂的笑声,此刻却如同被人硬生生地截断了一般,突兀而又诡异。
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如泣如诉、撕心裂肺的痛哭流涕。这哭声仿佛是从他灵魂深处喷涌而出的,带着无尽的悲痛和绝望,在朝堂之上回荡着,久久不散。
“天要亡我盛王朝啊!”
“枉费我盛王朝百万雄狮啊!”
“......”
他的哭声中,饱含着对那些英勇战死的将士们的惋惜和对国家实力的痛惜。
“呵呵,哈哈!!!”
“无数儿郎精忠报国,马革裹尸还,做了无畏的牺牲啊!”
“昏君,此乃昏君啊!”
他的哭声中,更是蕴含着对当今圣上的愤恨和对其昏庸无能的斥责。
御史大夫满脸悲怆,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着,似乎要冲破这压抑的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听到他内心的绝望和不甘。
“竟然让如此昏庸之人登上皇位,这简直是史乱朝纲啊!”
这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众臣耳边炸响,让他们都不禁为之一震。
御史大夫痛心疾首地指责着新皇的昏庸,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利剑,直刺向新皇的心脏。
他似乎对这个国家的未来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看到了盛王朝在昏君的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败和灭亡。
“老臣死不足惜,但这盛王朝的江山社稷恐怕就要断送在这等昏君之手了!”
“老臣不甘心,不甘心啊!可又无可奈何!”
“......”
御史大夫的声音越发激昂,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是对自己无力回天的悲愤。
皇上坐在龙椅上,听闻御史大夫的这番话,气得浑身发抖。
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官员竟敢如此辱骂他。
堂堂九五之尊,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岂能容忍这等逆臣如此放肆!
皇上怒不可遏地吼道,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带着无法遏制的怒意。
“来人啊!”
“拖下去!”
“这御史大夫大不敬,公然藐视皇权,给朕打入天牢!”
“......”
皇上的命令如同一道圣旨,没有人敢违抗。
侍卫们立刻上前,将御史大夫押了下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众人都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只见御史大夫突然站起身来,他的动作异常决绝,下定了决心一般。
只见他缓缓地抬起手,伸向自己的头顶,然后毫不犹豫地将那顶象征着他官职和地位的乌纱帽摘了下来。
这顶乌纱帽,对于御史大夫来说,本应是无比珍贵的,但此刻却如同一件毫无价值的物品一般,被他轻易地丢弃在地上。
那黑色的纱帽在地面上翻滚了几圈,最终静静地停在了那里,在诉说着它主人的悲凉与无奈。
御史大夫的举动引起了全场的哗然,
文武百官们都惊愕地看着他,一时间不知所措。
而御史大夫则悲凉地看了一眼在场的众人,他的目光中充满了失望和无奈。
接着,他突然大吼了一声:“天要亡我盛王朝啊,尔等皆是亡国奴!”
“......”
这一声怒吼,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
不仅是对皇上的控诉,也是对整个朝堂的谴责。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着,久久不散。
那悲愤的吼声,将他心中所有的不满和愤恨都宣泄出来。
“老臣先下去向先皇请罪,毕生所学未能施展报负,此乃遗憾之事。”
“各位,先走一步了!”
“.....”
御史大夫的声音渐渐低沉下来,但其中的绝望却愈发明显。
说完这句话,他毅然决然地站起身来,一步一步地朝着大殿的柱子走去。
每一步都显得那么沉重,仿佛他背负着整个盛王朝的兴衰荣辱。
终于,他走到了柱子前,没有丝毫犹豫,猛地一头撞了上去。
只听“砰”的一声闷响,
御史大夫的身体重重地倒在了地上,鲜血从他的额头喷涌而出,瞬间染红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