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隐阁的晨课上,弟子们正在练习以竹枝代剑,模拟“清风十三式”的意境。苏若雪站在竹楼二层,看着墨羽耐心纠正少年弟子的握剑手势,忽然注意到山脚下有一队商队正向雾隐阁方向急行,马车上插着唐门的“千机”旗号。
“来者不善。”练云铮不知何时站在她身后,手中握着刚收到的飞鸽传书,“唐门门主亲率卫队护送贡品进京,却在苗疆边境遭蛊毒袭击,随行弟子中了‘三日蚀心蛊’,唯有雾隐阁的‘清露心法’能解。”
花无缺匆匆上楼,手中托着盛满蛊虫的琉璃瓶:“刚从《雾隐医典》中查到,此蛊需用邛崃山的‘忘忧草’配伍,而苗疆‘蛊神教’向来视忘忧草为圣物,绝不外传。”
“看来,我们要走一趟苗疆了。”苏若雪取下墙上的竹剑,“墨羽,你留守雾隐阁,此次由林羽随我们前往——他对苗疆蛊术略有研究。”
三日后,众人抵达苗疆腹地的“蚀骨林”,只见溪水泛着诡异的紫色,两岸树木皆生着人脸状的树瘤,正是蛊神教的“警示林”。林羽撒出一把雄黄粉,低声道:“这些树瘤是用‘生人血’浇灌的,每到子时便会发出哭声引诱人靠近。”
话音未落,林中果然传来幼童的啼哭声。练云铮挥剑劈开挡路的藤蔓,却见一名身着彩衣的苗族少女从树后走出,她脚踝上拴着银铃,发间插着忘忧草编成的花环。
“雾隐阁的人,果然来了。”少女轻摇银铃,紫色溪水中突然冒出无数蝌蚪状的蛊虫,“想要忘忧草?先用你们的剑意,换我一道谜题。”
花无缺踏前半步,拱手道:“姑娘请说。”
少女取下花环,抛入溪中:“忘忧草生在蛊神峰顶,峰顶有三洞,分别由‘情’‘欲’‘恨’三蛊守护。若能不带兵器入洞,取出真正的忘忧草,我便赠你们一筐。”
“不带兵器?”林羽皱眉,“但苗疆蛊术阴毒,徒手怕是……”
“姑娘既敢出题,想必有解法。”苏若雪放下竹剑,“请姑娘明示,何为‘不带兵器’?”
少女微笑:“心无杀念,便无兵器。”她轻挥衣袖,溪面浮现出三道雾气,分别呈粉红、绛紫、墨黑三色,“选一道雾,随我来。”
苏若雪选择了粉红色雾气,踏入的瞬间,竟回到了三年前的临安城——她还是普通女子,在茶楼上看练云铮策马而过。画面流转,她看到自己接过青锋剑的刹那,眼中闪过的不是剑意,而是对江湖的向往。
“这是‘情蛊’幻境。”少女的声音从雾中传来,“世人皆道侠士无情,却不知情之一字,正是侠义之本。”
雾气消散时,苏若雪手中多了一束真正的忘忧草,花瓣上还沾着露珠。与此同时,练云铮和花无缺也从另外两个幻境中走出,前者握着带露的草叶,后者掌心躺着结籽的忘忧草。
“你们通过了考验。”少女摘下银铃,露出脚踝上的雾隐宗刺青,“我乃蛊神教圣女,十年前曾被白逸尘师叔所救,此次设局,只为试探雾隐阁是否继承了‘以心为剑’的真意。”
众人这才发现,少女颈间挂着的银饰,正是白逸尘玉笛的残片所制。她引领众人来到蛊神峰顶,只见漫山遍野的忘忧草在风中摇曳,每片叶子上都映着行善者的倒影。
“三年前,暗影教在苗疆散播‘蚀心蛊’,是白师叔用笛声引出蛊虫,却因此中了‘百日寒毒’。”少女轻抚忘忧草,“他临终前说,雾隐阁若来,定是为救苍生,而非夺宝。”
苏若雪眼眶微湿,将白逸尘的平安符挂在少女颈间:“师叔若知道你传承了他的遗志,定会欣慰。”
返程路上,林羽用忘忧草配制药剂,成功治愈了唐门弟子的蛊毒。唐门门主亲自前来致谢,却在雾隐阁门前放下一袋黄金后悄然离去——黄金底下压着一张字条,写着“向道之心,不分正邪”。
三个月后,苗疆传来消息:蛊神教与雾隐阁结为盟友,共同在赤水河畔设立“解毒堂”,免费为百姓驱除蛊毒。苏若雪站在雾隐阁的了望台上,看着弟子们背着药篓走向苗疆方向,忽然明白真正的侠义传承,不是门派的兴衰,而是一颗颗愿意守护的心。
暮色中,练云铮送来一盏竹灯,灯光映着他腰间新挂的竹哨——那是用邛崃山的灵竹所制,每当风起时,便会发出与白逸尘笛声相似的清响。远处,花无缺正在教新弟子辨认草药,林羽则在演示如何用暗器触发“竹影迷踪”阵。
“看,”练云铮指着山下蜿蜒的小路,那里有百姓正抬着“恩同再造”的匾额向雾隐阁走来,“这就是你种下的剑意。”
苏若雪微笑着点头,任由竹灯的光芒融入渐浓的夜色。她知道,在这片江湖上,雾隐阁的灯火永远不会熄灭,因为侠义之道,早已种在了每个心怀善念的人心里。
(第四百二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