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三十石,你莫不是在胡说?朱元璋惊呆了,狂喜不已!这简直是天赐之物!
“千真万确!”
朱政语气坚定:
“起初我也不信,但此次郑和出海,特地在日本详查一番,亲赴石见银山,发现储量极为惊人,甚至远超想象!”
朱元璋听罢不禁倒抽一口凉气。
他万万没想到,这个在他眼里贫瘠的日本,竟蕴藏如此丰富的银矿,简直遍地是宝,远胜大明现有的银矿!
若能夺下这银矿,岂不是意味着大明从此再无缺银之虞?
想到此处,朱元璋心中一阵悸动。
然而片刻后,他冷静下来,又无奈摇头。
他深知朱政不会欺骗自己,况且郑和已亲自核实,此事必属实无疑。
只是,这日本地形险要,攻打不易。
孤悬海外,占据地利优势。
当年元朝忽必烈也曾兴兵攻打,却未能如愿。
六十一
数千艘大小船只浩浩荡荡,掀起狂风巨浪,开启了远征倭国的征程。
然而,天不佑元,飓风突至,导致全军覆没。
忽必烈并未因此罢休,他整顿兵马,再度派遣大军出海讨伐倭国。
遗憾的是,第二次行动同样遭遇飓风,损失过半兵力,就连统率也险些丧命。
忽必烈对倭国的怨恨愈发深重,接连两次未见敌面便惨败的经历让他怒不可遏。
即便如此,他依旧决定发动第三次进攻。
但最终,因群臣反对及诸多事务缠身,计划未能实施,只能遗憾作罢。
对此,朱元璋怎会不知?若非如此,面对倭国屡次挑衅,甚至杀害明朝使节、骚扰沿海地区的行为,以他征战四方、无往不利的气势,又怎能容忍?
然而,朱元璋并非盲目冲动之人。
他知道倭国虽有令人垂涎的石山银山,但银矿终究是死物,远征的风险实在太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攻下倭国,后续如何治理又将是一道难题。
他不愿像隋炀帝那样为了虚名而草率行事,而是秉持务实的态度,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于是,老朱缓缓闭上眼睛,权衡利弊之后,终究觉得此事并不划算。
随即压下内心冲动,轻摇其头,说道:
“政儿,倭国固然令人愤恨,我们亦恨不得挥师东进,捉拿匪首以正法!至于那石见银山,确是难得的宝地。
但为了些许财物,便兴师动众,耗损国力,实在不值啊。”
老朱目光灼灼,语重心长地对朱政说道:“政儿,凡事需三思而后行,权衡利弊,切勿轻举妄动。
究竟是不是值得,必须心中有数。
绝不可意气用事!作为一国之君,不仅关乎我朱氏一族,更关系到天下百姓及国家命运。
这不是儿戏,稍有差池,就会严重削弱国力,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行事必须稳妥,不可贸然决定!我教你看史书时,特意让你引以为戒的便是隋炀帝的例子。
隋炀帝何许人也?他并非昏庸之辈,反而是个很有才智、有胆识的人。
然而,他最大的问题在于性情急躁,容易冲动,想到什么就立刻去做,步伐迈得太快。
最终落得个**亡国之君的下场!”
朱政听罢,点头称是。
他知道,作为帝王,老朱的审慎与担忧合情合理,这才是优秀领导者应有的态度。
毕竟,老朱没有他的全知视角,无法预见未来倭寇对中原带来的巨大灾难,否则断然不会如此犹豫。
不过,朱政并无半分失落。
老朱认为攻打倭国的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即便石见银山的利益也难以满足。
但朱政早已有所谋划,他拿出一个土豆递给老朱,称倭国不仅有银山,还有这样的珍稀作物。
朱元璋疑惑询问,朱政回答这是新的海外作物,亩产可达三十石。
朱元璋不信,认为是三石,朱政笑着解释,倭国虽为蛮夷之地,却可能带来农业变革。
“乖孙啊,你自幼在宫中长大,对耕作之事一窍不通。
我来告诉你,咱们大明的粮食,正常亩产不过一石到两石,达到三石已是天赐之福。
若说三十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朱政听完,却依旧神情严肃:“祖父莫疑,此作物名为土豆,亩产确实可达三十石,绝非三石。”
“什么?亩产三十石?你莫要哄我!”朱元璋听得愣住了,瞪大双眼盯着朱政,仿佛怀疑自己听错了。
一旁的刘和也被惊得说不出话。
朱政再次笃定道:“祖父,此言千真万确。
倭国人愚昧,不知其珍贵,而且他们那里还有红薯等高产作物,不知从何传来。
据海外番人所言,已在家乡试验,产量令人惊叹,远超三十石。”
朱元璋脑中如雷轰顶,双目圆睁,满脸震惊。
亩产三十石!
没人比他更明白这数字的意义。
这是粮食,是救命粮,比金银珠宝重要百倍!
于大明而言,这无疑是划时代的发现。
自古以来,粮食便是华夏最重大的事。
大明眼下气候逐年转寒,粮食产量锐减,各地灾荒频发,旱灾、蝗灾接踵而至,饥馑之态愈演愈烈。
粮食短缺成为头等难题,即便土地有限,收成本就捉襟见肘,一旦天时不济,又如何避免无数人因无可抗拒的自然之力而惨遭饿毙?
老朱至今难忘,因缺粮致父母兄弟姐妹相继离世的悲痛情景。
诚然,元朝腐败无能,贪官横行是主因,但究其根本,不正是天灾与黄河泛滥致使民生凋敝,最终逼得百姓揭竿而起吗?
若麟儿所言属实,这种土豆亩产可达三十石,堪称奇迹。
如此一来,大明岂非从此摆脱粮食匮乏之忧?黎民百姓亦免受饥饿之苦。
生活安定后的大明,究竟会繁荣到何种境地?实在难以想象。
想到此处,老朱不禁面红耳赤,激动得浑身战栗。
忽听啪嗒一声,他因太过激动未能抓紧手中的土豆,让它掉落于地。
回过神来,他顾不得体面,直接跪下,双手颤抖着捧起土豆,仔细确认完好无损后,这才长舒一口气。
随后,他转向朱政,目光微红,声音带着颤意再次追问:“麟儿,此话当真?”
朱政答道:“爷爷莫急,我所知,土豆适宜在沙地和旱地种植,极易成活,产量极高。
我亲口尝试,其口感软糯,既可作菜也可为主食。”
这东西可以直接蒸煮食用,也能用来烹炒。
有了它,即使穷苦人家不碰粮食,单靠土豆也能维生。
况且,爷爷要是不信,不妨试着种一次,不就全明白了?
“没错,种一次就能知道。”老朱连连点头,目光牢牢锁在手中的土豆上,怎么看都不够。
在他眼中,此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了!若这土豆真像朱政说的那样,简直是上天赐予的宝物!
朱政见老朱这般反应,微微一笑,语气玩味地问:“爷爷,如果真是这样,倭国……”
话未说完,只见老朱表情坚决,一字一句地说:“先种着试试。
若是真有奇效,哪怕倾尽全国之力,我也要出兵海外,夺回倭奴侵占的土地!”
“为了这样的神物,我绝不会犹豫,付出任何代价也在所不惜!”
虽然手里只有一颗土豆,但朱政暗示朱元璋处可能还有少许。
若要将这种作物推广至整个明朝,时间恐怕不短。
老朱又怎能等得了?
只要证实土豆产量惊人,哪怕只有十石,也足以让人心动。
更不用说,朱政还提到倭国还有其他高产作物。
那时,所谓的不征之国、隋炀帝的前车之鉴,都将不再是障碍!
倭国,他势在必得!
那些蛮夷有何资格占有如此神物?
听到这话,朱政满意地笑了。
他知道,华夏子孙并不缺探索与发现世界的能力,也不缺向外扩张的实力,只是欠缺一点对世界的贪欲与野心罢了。
推动这种欲望的力量!
此刻,朱政所做的是借助土豆。
为老朱及这个时代的大明所有人,注入这份动力与野心!
让大明所有人睁开双眼,看清世界。
对海外及整个世界展露锋芒!
否则,若如井底之蛙仅观井口之天,见识怎能广阔?
在此期间,三岛倭奴不过是开端。
一旦朱政开启这个契机。
随后,将有无数满怀开拓精神的人。
将目光转向大明之外的世界!
如此一来,华夏未来的命运定会焕然一新。
不再陷入国家的深重灾难,从而落后于世界。
而是让那些曾仰视或臣服于我们的低劣者。
永远只能卑微的低头。
甚至像倭国这样的存在,也将彻底灭亡!
我华夏定不负先祖荣光。
千秋万代,永盛不衰!
当中华之光照耀天地时,其余光芒皆将失色。
山河大地,尽归汉土!
当然,朱政不会为了这一目标,
就忽视这个时代普通民众的利益!
他认为征伐倭国无需耗费太多国力。
甚至不必派遣大量军队。
只需万余人,凭借大明此时横扫世界的强大实力,
便足以征服那个小小的倭国!
他付出这一切并非为他人做嫁衣!
灭国倭寇的功劳,他志在必得!
如今只需静待数月。
土豆丰收后,一切便水到渠成!
朱政心中已有打算,
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期待。
皇帝当农夫,蓝玉献家财,徐妙锦入宫,芳华绝艳!
次日。
清晨,朱元璋便带着朱政赶到御花园。
他兴奋地在园中来回踱步,仔细查看每一处土地,思索哪里最适合种植粮食。
许久,朱元璋思虑再三,最终选定了一块地。
随即毫不迟疑地命令刘和等太监,将地上的珍贵花木尽数铲除,腾出空地。
刘和有些犹豫:“皇上,这些都是进贡的稀罕物啊。”
朱元璋毫不心疼,挥手道:“铲了就是,这些东西又不能吃不能喝,和粮食相比,算得了什么?”
“遵命!”
刘和不敢多言,赶紧点头。
于是太监们立即动手,没多久便清理出一大片土地。
朱元璋转身问朱政:“小麟,这土豆该怎么种?”
朱政微笑,拿出土豆,耐心讲解切块、确保每块都有芽眼等要点。
朱元璋听得专注,他本就熟悉农事,很快便领会其中道理。
随后兴致勃勃地卷起衣袖,准备亲自下地劳作。
刘和等人想上前帮忙,却被朱元璋严厉制止。
他对高产的土豆极为重视,绝不信任他人,非得亲手照料才安心。
见此情景。
朱政忍俊不禁地摇摇头,随即走上前劝说道:“爷爷年纪大了,身子骨要紧!这事让孙儿来就行,土豆不算娇气,很好照料。
您要是担心,就站在旁边看看吧?”
老朱听后固执地摆手,说:“好孩子,种地可不容易。
你没干过这活,别累坏了。
还是我来,我从小就这样,习惯了,没事的。”
其实老朱并非不信朱政,而是出于对孙子深深的疼爱。
他实在不愿让心爱的孙子吃这份苦。
朱政深深体会到这份浓烈的关怀,内心满是暖意。
多年相处下来,两人感情深厚无比,朱政早已把老朱当作亲祖父,养育之情胜过血脉之亲。
朱政拍拍自己的胳膊,半开玩笑地说:“爷爷莫非忘了,孙儿天生有力气,这点活不算什么,只是小事。
而且我也想跟您学种地呢!”
老朱听罢笑了,略作思索后点头道:“那咱们爷俩一起干,分工合作,活儿就不会太累!”
之前陪朱政走访伤兵时,老朱就意识到,未来的帝王绝不能只知深宫生活,不懂民间疾苦。
尤其农耕乃国家根基,所以应允下来,却仍坚持亲自参与。
朱政未再多言,任由老人高兴。
大不了等会儿自己多承担些任务,估计也不会真的累到老朱。
于是,两人商定后便卷起袖子忙碌起来。
老朱小心翼翼地将土豆苗种进田里,同时向朱政讲解种植的关键点与注意事项。
偶尔,他会说起年轻时与父母在田间劳作的经历。
朱政笑眯眯地聆听,毫无厌烦之意。
爷孙俩如同普通农人般埋头于田间,弯腰忙碌。
一时之间,画面平静而温馨。
许久后,半个上午过去,他们终于将近一亩地全部种满土豆。
老朱擦了擦额头的汗,赤脚立于田中,宛如一位朴实的老农,满怀期待地望着这片土地。
他真心希望朱政描绘的亩产三十石并非虚幻,而是现实。
若真如此,大明百姓该多么欣喜啊!历经千年的华夏民众又能迎来怎样的新生活?
想到这里,老朱仿佛看见了百姓欢欣鼓舞、互相传递喜讯的美好场景。
“爷爷,别愣着了,到旁边喝茶休息吧。”朱政的话唤醒了他。
老朱依依不舍地走出田地,在茶桌旁坐下,饮了一口茶解渴。
接着,他依旧注视着已种好的田地,与朱政闲聊放松。
片刻后,老朱忽然想起一事,笑着问:
“麟儿,听说去年过年时,老四进贡的东西里还有一份给你准备的礼物?”朱政目光微动,随即笑着应道:“是啊,燕王殿下厚爱,我很高兴。”“嗯,老四有心
了,这才是真正的家人。”老朱欣慰地点头,忽然又有些出神地低语,“不知老四在北平过得如何,适应否?我也好多年没见到他们了,还有老二、老三……”
见此,朱政明白,老朱是在想念儿子们。
尽管在老朱心中,马皇后和朱标是最为重要的家人,但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又何尝不是他的孩子?他怎会不牵挂?从小对这些儿子倾注心血,期望他们能成为朱标的得力助手,齐心守护大明江山。
因此,老朱定下规矩:各地藩王无旨不得擅离封地,也不准随意入京探望。
看似无情,实则深沉。
身为皇帝,他必须以江山为重,亲情只能稍作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