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嬴政看来,私盐贩子天然具有的优势还不只是自身的能力出众,还有其他两大方面。
一个,是眼界和人脉。
私盐贩子往往在多处行走,并且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样一来,他们的见识就会颇为广大,有些只知道死读书的官员的眼界,可能还不如这些人;同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行走各方,也会极大扩展这些人的人脉。
……说不定,有些足够庞大的私盐贩子,可能还能有自己的一套情报体系?
嬴政深深怀疑这点,并且觉得自己的怀疑绝对正确。
二来,就是对局势的判断和感知。
很多时候,在一个地方,某些动向不明显;但如果把多个地方的最新变动组合到一起,就能够看出来整个天下的某些动向——信息组合,多方印证,就睡大杀器。
而私盐贩子手中就有这样的大杀器,他们对于局势的掌控,对于情况的判断,将会远超常人。
以上种种加起来,就注定了私盐贩子这个行当中,容易出现一些搞大事的人,容易出现一些搅弄风雨的人。
私盐贩子,这种行当……确实是朝廷万分警惕也不为过。
【而接下来,元朝朝廷对方国珍的镇压一直没有什么作用,屡次兵败,主将被俘,最终不得不选择招降方国珍。】
【至于说后来,方国珍虽然被招降了,但却并不稳定,没过多久,因为各地起义不断,元朝朝廷开始招募水师镇守长江,方国珍心中怀疑这可能是要对付自己,于是直接反叛,又跑到了海里;】
【后来,他自己评估形式,觉得不如归降,于是又派人潜入京城贿赂权贵,得以重新投降——但是虽然元朝朝廷允许他投降了,可是方国珍对于投降条件还有自己的要求,最开始的官职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珍表示拒绝,同时还打下了台州、烧了太仓;随后,元朝给出了海道漕运万户的官职,方国珍才接受选择投降。】
【再往后,就是方国珍升任行省参政,镇压张士诚,逼迫张士诚投降元朝了。】
【至于说方国珍这么左右横跳,元朝朝廷为什么能够容忍下来……那是因为元朝朝廷忌惮用兵,可能是早先海战的屡屡失利所致,加上元朝朝廷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做法、以及方国珍本人日后所能带来的后果……】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觉得方国珍不可饶恕,必须尽快斩除,只不过元朝朝廷的权贵们没有人理会这个意见而已——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叫做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后来明朝的开国功勋,此时他还在元朝为官。】
“?”不少人相当迷惑,“这方国珍这么搞,元朝朝廷竟然还就认了?不应该是把方国珍直接杀了以警示众人吗?”
方国珍这左右摇摆,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反抗一会儿头像要一会儿反抗,而且自己投降还要求官职的做法……元朝朝廷竟然真的就这么认了???
这元朝朝廷——是不是哪里有点毛病?
明明这也不是个什么见鬼的宽仁的朝廷,看他们对百姓的态度,和内斗的情况,明明是残暴不仁暴戾刻薄的那种,怎么遇到方国珍了,竟然会这么容忍他?!
“难不成,这方国珍身上有什么特殊之处?”想不明白元朝朝廷的做法,大家只能往方国珍身上想,说不定是方国珍有什么独一无二的特点,所以才有如今的情况。
但是这个特点也让人摸不着头脑:“能有什么特点?他是私盐贩子?他有船?”
“对!就是这个!”有人灵光一闪,当即道,“他有船!海运!他在海上!元朝朝廷可能不是他的对手,而且也或许也需要他的船!”
这倒确实很有可能。
大海啊,虽然他们从没有见过海,但是从各种传闻中也总能够听说大海的可怕。
如果有一个现成的海上的军队船队,那当然是千好万好。
至于说明朝的开国功勋如今还在元朝当官……毛毛雨啦,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嘛。而且,这又是一个明明有正确的见识和判断,却得不到朝廷重视和采纳的经典情况,所以,此人后来成为新朝的开国功臣,更是顺理成章。
这没什么值得惊讶的,除非这个刘基身上还有什么特殊之处……
【至于说元朝的做法和方国珍本人一同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来,他手中拥有完全听名誉自己的水军力量,掌握海上航线,还控制温州台州等地方,实质上完全不受元朝朝廷控制,后来,元朝朝廷失去了对江淮地区的控制后,还不得不倚靠方国珍的船只走海运;】
【二来,元朝如此善待方国珍,屡次招抚并且给出高官之位,可对于当初资源参军前去镇压方国珍、并且还立下功劳的百姓却根本不给出相应的赏赐,最终,沿海的风向就直接变成了“人人都想追随方国珍”——跟着朝廷有功无赏,但是跟着方国珍,虽然名义上是造反起义叛逆,可却能够得到财富官职……最终,方国珍的势力越发壮大。】
【这种风气造成的后续影响还延续到了明朝初期。】
【在建设海防的时候,明朝发现,能扒拉出来的擅长海战的、对海战有经验的将领和普通士卒,基本上都是方国珍的老部下,或者就是和方国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的,不只是将领,就连普通士卒也同样曾经在方国珍的麾下干活。】
【也因此,方国珍虽然在元朝最早反抗元朝朝廷,又在后来对元朝朝廷反复无常,也在后来对朱元璋反复无常,可最终在明朝还是得以善终。】
【当然,这和他一直以来也确实没有什么称帝之心有关系。】
【但不论如何,这说明一点:人呐,想要在这种危局之中幸存善终,就一定要有一个无可替代、同时还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