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护建州的农业发展,避免因战争影响农业生产,努尔哈赤下令规定,今后出征时,不得违背农时。】
【同时,努尔哈赤严禁牛马等牲畜践踏庄稼,对违反者进行处罚,如牛群践损田地牧牛人各鞭三十,牲畜踏坏农田每匹罚银一两。】
【在春耕季节时,努尔哈赤会带领诸贝勒大臣等出城巡视农耕,责令额真重视种植粮棉。】
【如此一来,经过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发展,从辽东逃到建州过活的汉人百姓,也越来越多。】
【同时,也影响着辽东地区还没有逃过来的汉人百姓们的想法。】
【加上,此时的建州女真,仍然是大明的属地与属臣。】
【所以,很多大明汉人百姓,在逃到建州求活,并不算是背叛大明,因此,对于此时逃到建州的大明汉人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心理上的负担。】
【随着越来越多的辽东百姓,逃到建州去,也随着辽地东区由矿税太监高淮搜刮越来越无度,引起的民变兵也越来越多,规模同样也是越来越大。】
【昔日肥沃富饶的辽东大地,如今处处哀鸿遍野,流民如蚁。】
【对此,此时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李成梁来说,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最终还是把目光落在了宽甸六堡之上。】
......
【深夜的总兵府内,油灯昏黄摇曳,李成梁盯着墙上的辽东舆图,手指反复摩挲着宽甸六堡的位置。】
【那里本是大明插在女真腹地的利刃,可如今,却成了随时会都会引起战事的的导药桶的导火索。】
【努尔哈赤对农耕的重视让建州愈发兴旺,吸引着大批汉人流民前去投奔,而高淮的苛政又让辽东本地局势失控。】
【早些日子,朝廷传来战报,大明西南边陲,曾经的大明藩属国缅甸,再次举兵三十万,侵占了木邦地区(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
【云南巡抚陈用宾,总兵沐春,知府陈典,知县毛文彩等人,皆都被降罪处死了。】
【若是辽东地区再起战事,自己又无力保住宽甸六堡的话,那罪名恐怕不会小。】
【从西北宁愿哱拜叛乱算起,这十几年间,大明王朝这两百多年间中,可曾有过如此密集又频繁的战事与动乱?】
【因此,李成梁做了一个决定,为自己在后世招来无数骂名的决定,那就是主动放弃宽甸六堡。】
【当初,是李成梁主动要建造这宽甸六堡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建州女真人的头上,悬上一把大明利剑。】
【宽甸六堡为何而建,其作用是什么,李成梁清楚,努尔哈赤清楚,大明朝廷同样清楚,许多的女真人也清楚。】
......
【但,对于此时的太明情况而已,在平定播州杨应龙的叛乱时,大明朝廷的财政崩溃了,再加上矿税太监的祸害,大明朝廷的财政,想要恢复过来,那就太难了。】
【对此,已经无数形容的大明的财政,在短时间内,根本就无力再支撑一场大规模的军事战争。】
【所以,缅甸侵占了木邦地区后,大明朝廷中,虽然有很多人都力主出兵去回收的木邦地区的,但想要实现这一目,困难必然重重。】
【最重要的是,因为宽甸六堡离建州女真最近,若辽东也在这个时候真起了战事的话,李成梁担心,这宽甸六堡的将士,会直接就投了女真人。】
【到时的损失,恐怕就更加的难以预估了。】
......
【次日清晨,李成梁紧急召集麾下将领,幕僚议事。】
【大堂内气氛凝重,李成梁拄着拐杖,声音沙哑却透着狠劲:“宽甸六堡孤悬境外,粮草难济。”】
【“如今女真人与蒙古人都虎视眈眈盯着辽东,高淮又在腹地搅局,大明的西南曾经的藩属国缅甸,举兵三十万在占据了木邦地区后,仍然有东进的意图。”】
【“诸位说说,这六堡该如何处置?”】
【李成梁话音刚落,就立即有人站起来抱拳道:“大人,末将愿领死士驻守,与六堡共存亡!”】
【可话音未落,便就有人打断道:“糊涂!六堡百姓将近半数已逃往建州,人心惶惶,即便增兵,粮草从何处来?”】
【“是想要从太监的嘴里,抠出来吗?再者,若努尔哈赤趁机发难,我们拿什么抵挡?”】
【“大明的东北与西南,两处边关同时发起战争,这是要亡了大明吗?”】
【“况且,那女真的努尔哈赤,一直都是明臣,将其逼反,与我等有何益处?”】
【第二个人的话语未完,再次有人站出来反驳道:“荒谬!难道坐视努尔哈赤羽翼丰满不成?”】
【“宽甸六堡虽危,却是遏制建州的咽喉!一旦弃守,就如打开关隘放虎归山,他日女真铁蹄必踏破辽东!”】
【“末将不才,愿亲率三千骑兵,沿叆阳古道开辟粮道,只要粮草不断,六堡便能守!”】
【这时,一名文官站起来,冷笑着将一叠文书摔在案上,“高淮在辽东横征暴敛,沿途州县粮仓早被掏空,百姓十室九空!”】
【“前此日子凤凰城报来急件,连军粮押运队都遭流民哄抢!”】
【“请问,哪里去找粮草?”】
【“若西南缅甸三十万大军,若是真的东进压境,朝廷必然征调辽东精锐,到时女真人,蒙古人,必然真机发难,此刻强守六堡,不过是以卵击石。”】
【“就是西南缅甸,不继续东进,但他们仍然可以虎视眈眈盯着我大明的疆土,只要我等在辽东再起大战之时。”】
【“那昆零狼子野心的缅甸蛮夷,必定会趁机东进,到时将军是该守何处?”】
【在这议事厅内你一言我一句,顿时便争论了起来了。】
【争论声中,李成梁沉默良久,突然将一杯凉茶泼在地上:“传我将令,着人即刻丈量六堡人口田亩,三日内拟出内迁方案!”】
【李成梁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有人跪地劝阻,说此举无异于拱手让地。】
【有人却暗暗松了口气,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气下,少了六堡这个烫手山芋,反倒能避开责任。】
【面对众将的不理解,李成梁用浑浊的老眼扫过众人,道:“老夫镇守辽东四十载,何尝不知六堡的分量?”】
【“可如今大明朝廷内忧外患之际,缅甸若东进,云南。贵州必乱。若女真人与蒙古人大军趁机南下,整个辽东,乃至大明京师,都会危在旦夕!”】
【“诸位只须依我之计行事便可,一切后果,皆有我一人担之。”】
【随后,杨成梁再些正声道:“传我将令,着宽甸六堡守军即刻统计人口,军械。三日内,将老弱妇孺,可用物资尽数迁入内地。至于六堡...”】
【杨成梁顿了顿,喉结艰难地滚动,“烧了。”】
【“烧城?!”议事厅众人顿时身体一震,无人不惊呼。】
(这一章内容不是洗李成梁,只是把当时相关,并能查到的事件,综合在一起后,弄出来的,纯纯个人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