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加德,王宫。
托尔今天依然是咸鱼的一天,他今天要参加会议。
他百无聊赖的坐在巨大的王座上,身边站着他的母亲弗丽嘉。下面就是阿斯加德诸卿。
和一般人印象中全员都是砍砍砍的狂战士不同,阿斯加德是有文职的。虽然阿斯加德崇尚勇武,但战士也不是都会死在战斗中的,很多战士年老之后,就会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来处理一些年轻战士不愿意,也处理不了的事物。
这也算是阿斯加德人的古老传统。在部落之中,那些无法走上战场,但拥有非凡经验的老人,依然受到尊敬,甚至因为他们的功绩,他们的地位非常高,他们一般作为部落首领的顾问。
到了如今,阿斯加德已经将其体系化。那些受人尊敬,但始终死不了的古老战士,会被年轻人当做丰碑供奉起来,让他们继续领导年轻人。而失去了在战场上光荣牺牲机会的老人,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为阿斯加德做贡献。
所以殿内的诸卿年岁都很大了,最起码也有四五千岁。
面对这群老登,即便是托尔这个粗线条,也没办法做的太过分。
他不喜欢政务,也不喜欢没完没了的开会,可面对这群老登拿着传统和责任的威胁,他也只能坐在王座之上,继续听着那些繁琐却必不可少的琐事。
实际上这种政务会议,托尔完全没有发挥的余地。
他压根不懂,但这些老登依然强硬的要求托尔参与。即便这些事,其实都是弗丽嘉在处理。弗丽嘉在奥丁时代,就已经很深入的介入到了阿斯加德日常事务当中,可以说她本身就是奥丁的副手。
阿斯加德的王后从来都不是什么花瓶,实际上阿斯加德的女人地位很高的!
阿斯加德人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现今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他们的的家庭是相对稳定的,他们以家庭为基础的社会也是较为有序的。作为农耕民族的我们可能很难理解,这样一个在大海上漂泊的海盗民族之于“家”的理念……实际上这是一种歧视,阿斯加德人十分重视家庭,让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家庭生活,对于阿斯加德人来说,像是一个安乐乡,所以他们走出去(出海劫掠),必然会走回来。
所以家庭作为阿斯加德人社会的基础单位,对于阿斯加德人来说是举足轻重的。
要知道对一名阿斯加德人来说,最大的惩罚从来不是处死,而是流放!
曾经有名被流放的阿斯加德人说过:“远离家庭就意味着远离了悲欢”。家庭生活对于阿斯加德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对家庭理念的重视也影响到了阿斯加德整个民族的意识,作为一个以劫掠和冒险为主业的民族,在历经数个世纪的海外征服、探险和贸易活动之后,他们没有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漂流生活,作为海盗民族的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故乡,回到本土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园!
其核心家庭的概念影响了阿斯加德人对于家庭的认知,核心家庭指的是由丈夫妻子和儿女组成的基本社会单位,在这样的家庭架构下,妇女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一分子,通常和家庭中的男性分工极为明确,他们各司其职的分界线就是家门,其范围就是,由女性把持家庭内的事务,男子则负责社会群体和生产活动。
到了阿斯加德彻底成型之后的社会,女性的权利范围得以拓展,因为阿斯加德的长期出海掠夺或是战斗,家庭的全部责任往往就落到了女性的身上,在这个期间,阿斯加德家庭中的女性可以代表家庭参与社会活动,女性地位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权利,但是还是享有较高地位,是备受尊敬的角色。
后来随着阿斯加德的壮大,他们更加频繁的和周围地区进行交流(多数都是抢劫)。很多阿斯加德战士选择在外出时选择带上他们的妻子,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妻子不仅可以担当医生和厨师的角色,还能够作为海外侵略的参与者和鼓动者。作为挪威海盗的殖民地冰岛妇女的她们获得了远高于留守家中的斯堪的纳维亚本土的妇女们的权利,可以说,阿斯加德女性在阿斯加德人的殖民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这种日子没多久就结束了,阿斯加德人被赶出了地球。
后来进入了星际时代,阿斯加德女性的地位依然没有变化,她们在阿斯加德的开拓战争中,占据着极为积极的地位,她们会出现在战场上,对受伤的战士进行鼓舞和督促;作为侵略战争的后勤人员的操劳和医护人员对伤员的救治。
但这不代表着,阿斯加德人的女权就很高……毕竟阿斯加德人依然是男权社会!
自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以来,男性作为社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高于女性。阿斯加德社会作为独特的海盗种群,更需要相对强大的男性们保持对外掠夺的压迫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男性从小就开始接受耕作,航海的相关知识,并开始接受战斗技巧的训练以及制作武器工具等等,为成年之后的出海掠夺做准备。而相比之下,童年的阿斯加德女性则是学习一些厨艺和纺织相关的工艺,为将来出嫁做准备,两者的地位高低立判,在法律方面,阿斯加德人拥有自己的议会和法律,其规定了男性在公证、诉讼等权利,也只有男性可以参与战斗和在人民大会上行使政治权利。
尽管后来,阿斯加德人在法律上赋予了女性在财产上的一半继承和分割权,乍看是给予女性地位的极大肯定,但是相比男性,也更为复杂和苛刻:在财产继承时,女性的顺位优先级低于男性,即不论长次都低于自己的兄弟,仅仅比父亲的兄弟优先;如果说已婚妇女,在继承遗产时,得到的嫁妆也是要计算在内的。
“人类的婚姻乃是一种社会制度,它不仅涉及当事人男女,还涉及了其他人,因此,婚姻的缔结就需要征得他人的同意,甚至有时需要他人来包办,而新娘新郎本人是否同意到可能成为无关紧要的事”。这段话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阿斯加德人的婚姻抉择情况。
阿斯加德人的婚姻缔结更多是契约式的,更多的讲究两个家庭之间的门当户对和商业契约,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是无权选择自己的婚姻归属的。这种情况到现在依然如此。
阿斯加德现在的状况有点类似落后和先进的叠加态。
当然,所谓的落后和先进,其实都是人为赋予的,并没有一种超越一切的东西来规定,什么是先进什么是高级。
毕竟都是根据自身习俗而演化的规则。
其实也谈不上先进或者落后。
阿斯加德女人出嫁之前,通常会有一个监护人,婚前一般来说都是他们的父亲(婚后是她们的丈夫),他们的父亲作为家庭地位的核心,权威无可挑战,在参加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宗教仪式中,他们通常会携带家中的女儿,给男女双方的家庭一个可以接触的“婚姻市场”,一旦有合适的对象,由双方家庭的男性进行谈判,确定彩礼,嫁妆,缔结婚约,准备婚礼。
在整个过程中,女性是无权干涉监护人的选择和决定的。即使是在婚后,一夫多妻制在阿斯加德社会中也是被允许的,尽管法律只承认正妻的唯一地位,但是阿斯加德男性还是可以拥有多个妻妾,这也是女性无法干涉的一个男性权利。当然现在这一项被阿斯加德人废除了。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一夫多妻”制。在人类文明早期,一夫多妻制也在父系社会\/男权社会中广泛存在。关于一夫多妻制的形成原因与假说较多,较为常见的原因如下:私有财产与男权社会:在父权制的社会结构下,由于私有制的发展与男权的伸张,统治者(如奴隶主、帝王)的妻妾数目庞大,女性从母系氏族时期的统治地位沦落为被奴役地位。
部落战争与女奴增加:具体表现为战争中战败方的女性成为战胜方男性的妻妾。
转房制与娣媵制的影响:转房制规定,丈夫早逝,其妻不能外嫁而只能转嫁给逝者的胞兄弟、堂兄弟乃至逝者的父、叔、伯,如此,原本只有一妻者成为拥有多妻者。娣媵制指一女性出嫁,其姊妹皆跟随嫁给同一男子的制度,春秋时期娣媵制风行,也助长了多妻现象。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与财产。若女性彻底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财产,而男性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则经济社会地位高的男性就可能有多妻,经济社会低的男性可能有一妻或单身,从而表现为多名女性与一名经济社会地位较高或财富较多的男性结为配偶的可能性增加;并且,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生育孩子的平均数目比一夫一妻制下的妇女相对少。
尽管对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起源时间颇有争议,即许多国家或地区一夫多妻制早于一夫一妻制,也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一夫一妻制早于一夫多妻制,还有部分国家或地区两种制度在同一时期内的不同文明中并存。
但对于阿斯加德人来说,最开始实行一夫多妻制,完全是因为人口问题。
阿斯加德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初,那真叫一个乱,各个部落之间,和其他民族之间,和那些从风雪中跑出来的霜巨人,以及从那些不知道哪的犄角旮旯里跑出来的异维度生物之间的战争一直没停过。
加上阿斯加德的出生点地理环境的确差了些,所以他们需要到处劫掠。
这种生活方式和外部环境之下,阿斯加德人……严格来说是阿斯加德男人消失的非常非常快!
不这么干,人口根本跟不上死去的。
就好像巴拉圭,强制要求男性必须娶多位妻子,甚至将“一夫三妻”作为最低标准,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巴拉圭是一个位于南美洲,夹在巴西、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之间的内陆国家。该国的土地面积略超过40万平方公里,比我国云南省仅多出一万多平方公里。其人口略超过600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430亿美元,属于非常普通的中等国家。在宗教方面,巴拉圭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因此他们的婚姻观念十分传统,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遵循一夫一妻的制度。关键在于,巴拉圭当局却不肯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早在1870年,巴拉圭当局便宣称,任何巴拉圭男性国民欲结婚,必须娶三位或更多妻子,若少于这个数量,可能会面临监禁。这是什么样的奇妙政府?任何一个渴望“建立后宫”的年轻男性,恐怕都得向巴拉圭政府鞠躬三次。
巴拉圭这块区域,最初是印第安人中的瓜拉尼族和圭库鲁族的领土。直至1537年,西班牙人声称其为殖民地,1811年才宣布独立,从而成立了至今依然存在的巴拉圭共和国。不过,独立后的巴拉圭充分承袭了小国的主要缺陷之一,那就是军事政变屡见不鲜。到1862年,巴拉圭历史上最为臭名昭着的军阀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而仅过了两年,他便对巴西和阿根廷双双宣战。只需瞥一眼地图,就能领悟巴拉圭与这两个“庞然大物”邻国同时交战所蕴含的意义。在战争后期,拒绝投降的洛佩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游击战,最终在1870年随着洛佩斯被杀而宣告结束时。巴拉圭原本超过50万的人口中,仅存22万人,而成年男性只有2.8万人。男女比例降到了令人担忧的7.8比1。毋庸置疑,在这样的性别比例下,巴拉圭已经失去了正常的人口更新能力。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巴拉圭政府只能在战争结束的同一年宣告,提倡实施“一夫多妻制”,以期迅速提升人口,甚至容许性交易合法化。客观来说,在政府的默许下,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20世纪20年代末,巴拉圭的男性人口实际上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到了1932年,巴拉圭政府竟然与它的第三个邻国——玻利维亚,展开了一场“查科战争”。到1935年战争结束时,巴拉圭再次损失了4至5万名青壮年男性,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再度崩溃,这使得“一夫多妻制”法案得以延续至今。可以说这种被称为男性福利的现象,实质上是巴拉圭政府自身创造的,基于大量青壮年男性的牺牲为前提。在法案出台之初,几乎没有巴拉圭男性对此表示支持,他们甚至有言论认为,这完全是把男性视作“工具”来使用。而即使到今天,巴拉圭女性倒是适应了这种政策,战争也已经远离巴拉圭。但男性们依然抱怨不断,只是抱怨对象,从战争换成了柴米油盐——无论在哪个国家,男性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阿斯加德之前的情况类似……可后来阿斯加德发展起来之后,就不需要了。
阿斯加德的男人……其实无所谓。他们更乐意上战场和在长屋里喝的烂醉如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