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深沉,凌晨三点的肖镇宿舍内,键盘敲击声如急促的鼓点,在寂静中不断回响。
在新世纪电脑游戏与短视频盛行的时代,人们很容易理解沉溺其中的感受,而肖镇对键盘的痴迷,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阔别七年,终于能够尽情享受指尖在键盘上飞舞的畅快,他怎能不酣畅淋漓地过把瘾?
与此同时,他小说的“死忠粉”叶二的父亲,又一次前来催稿。
这催促,不知是出于对作品的热切期待,还是全然不顾他的辛劳?
肖镇的小说《光荣时代》,以四合院邻居贾东旭的好大哥王大发,以及农场的李玉林为原型,生动描绘了东营胜利油田从勘探到出油的艰辛历程。
另一部《活着》聚焦农村故事,而《光荣时代》则刻画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城市人物群像,讲述一群人为国家奉献石油的动人故事,同时,肖镇还计划发表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他并不打算将篇幅拉得过长,计划创作约35万字即可。
面对叶叔频繁的催稿,肖镇这次想大胆邀请国民男神为小说作序,心中暗自期待着最终的成果。
肖镇一觉睡到自然醒,随后便与200多名技术骨干和后勤人员开始了每日的晨练——3公里慢跑、打拳,之后一同集合吃早餐。
这早已成为他所带领团队的日常习惯。然而,在项目分配会上,肖镇被安排留在基地负责基建工作,如同一名“包工头”。
对此,他毫无怨言,秉持着“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信念,欣然接受任务。
肖镇找来基地地形图,亲自带着王大路等几人,驾车在基地内四处勘察,忙碌了整整一天。
6月7日,肖镇精心准备好一堆图纸,找到负责后勤基建的老郑。作为前沿总指挥,这些琐事他完全能够自主决策,无需惊动秦老师。
“肖总工,这是我们基地未来的规划?”老郑看着图纸,疑惑地问道。
老郑肩上的一星肩章,彰显着他的不凡经历——罗布泊的勘察便是由他负责。
肖镇自信地回应:“没错!这是绿化后的最终效果图。我在东营治理过盐碱地,对这类工作比较熟悉。
我还掌握沙漠沙子凝结配方和沙漠种植营养液配方,您看这个方草格,能有效固定苗基。
领导,从黑河铺设水管方便吗?我建议把整个基地打造成类似911所的内循环小运河体系,再修建几个水库,这样整体规划会更加合理美观。
要是您同意,我马上从911所调派熟练工人,工程进度会很快。”
肖镇一边详细解释,一边指着规划图,向老郑展示自己的构想。
经过三个小时的深入讨论,肖镇的方案顺利通过。
虽然总装车间无法采用钢架和大面积玻璃幕墙结构,但他早已胸有成竹。
他将混凝土结构分解成多个模块,把数据和要求发送到911所的水泥厂搅拌站,在那里预制好构件,再通过火车和黎明平板车运输到基地。
至于钢架和基础装配工作,他把设计图和参数要求交给任我行,让其在搭建火箭发射钢架时一并完成。
火箭发射场的建设工作繁杂,除了总装车间,测控站的修建也至关重要。
目前已确定五个陆上测控站,分别是东风站、渭南站、青岛站、厦门站和喀什站;国外还有四个陆上测控站,包括卡拉奇站和纳米比亚站。
此外,肖镇还需负责测量船的筹备工作。
由于时间紧迫,自行造船已来不及,他只好再次向陈董事长求助,成功协调到3条船用于改造为“探测船”。关键时刻,还是家人的支持最为给力,他又软饭硬吃了。
解决了测量船的问题,接下来便是测量设备的设计制造。
对于肖镇以及华南理工大学、金陵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团队来说,这些技术难题并非不可逾越。
肖镇制定好单脉冲精密跟踪雷达、多普勒测速仪、光学测量设备和短波遥测设备等测量套装的参数要求,并搭建起设计框架,随后将具体工作交给两所学校的科研人员。
考虑到此次任务是一箭三星,肖镇又补充设计了双频多普勒测速仪、超短波遥测系统、遥控系统和回收测量系统,确保能够同时对三颗卫星进行测控管理。
此后,肖镇开启了马不停蹄的奔波之旅。他匆匆飞回京城,连南锣的家都没回,直接前往密云水库旁的国家航空航天指挥中心指导工作。
肖镇的108将中,有30多人回来将留在航天指挥中心工作。
三天时间,他高效地安排好了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的各项事务,却依旧无暇回家。
紧接着,他又乘飞机南下,检查卫星陀螺仪、监测设备以及地面站监测设备的设计制造情况,全程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当他从魔都忙碌完时,便收到了总装车间竣工的消息。
这座高达103米的建筑,如今已拔地而起,老秦正组织技术人员和911所的工人进行内部装修。
随后,肖镇又接到老师的电话,前往京汽解决平移火箭的多轮平板车设计建造问题。
由于液压调节件出现技术难题,他在这里耗费了10天时间。
经过反复试验,先制作出一个能承载32吨的小型平板车,测试通过后,才开始正式建造大型平板车。由于设备体积庞大,只能在现场进行组装。
解决完平板车的问题,肖镇又奔赴江南造船厂。
与厂里技术人员经过两个星期的深入交流,最终确定了测量船改造方案以及设备安装细节。
之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金陵,在金陵花卉学校检查卫星监控组件,所幸一切顺利,无需过多操心。
第二天,他便前往华南理工大学,亲自编写监测系统核心代码。这项工作专业性极强,目前只有他能够胜任。
9月16日,也就是肖镇生日后的第五天,地面监测系统代码编写完成。
经过5天的严格测试,确认无误后,他将成果交付。
17号半夜,陈雪茹乘坐飞机匆匆赶来,险些被王大路用无声步枪给毙了。
“大半夜的,你来干什么?我还要去粤玻检查工作,马上就得走。”肖镇惊讶地问道。
“我……我想你了……”陈雪茹眼眶泛红地说道。
肖镇最见不得人落泪,接下来的情节暂且略去字。
清晨,他让王大路开车送陈雪茹离开。这段感情,于他而言,仿佛是一笔难以割舍的“孽债”。
在玻璃厂的5天时间里,肖镇对生产线进行优化改造,将镜子生产精度提升了35%。
随后,他又踏上行程,前往各个地面站,亲自进行设备安装与调试,直至所有设备都达到他严苛的标准。
最后一站,他回到江南造船厂,此时测量船的设备已安装完毕。
送别随船工作人员后,有人邀请他回京商量卫星广播搭载歌曲曲目的活动,肖镇对此感到十分无奈。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实在不愿将时间浪费在这些无谓的社交上。也正因如此,他得罪了一些人。
国民男神致电询问是否能够在卫星上加载广播传送设备,肖镇给予了肯定答复,并提议增加电视卫星设备。
“不会太麻烦吧?”男神关切地问道。
“技术上完全可行,我们将成为首个实现卫星电视的国家,没有太大难度。”肖镇认真地回答。
“那就加上吧。对了,卫星广播的曲目定好了吗?”
“领导,这点小事他们还惊动您了?我觉得可以选用我的爱国三部曲,再加上《东方红》、《社会主义好》、《唱支山歌给组织听》、《京城的金山上》、《希望的田野》。”肖镇不假思索地说道。
“那就这些,再加上《国际歌》的中英法版本。”男神最终敲定。
“好的!”……
随后,肖镇又前往京城电视台,安排从金陵运送三套卫星电视信号转接设备,并组织人员进行操作培训。
考虑到电视台刚刚开播不久,他还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一周电视节目单,后续更多内容则交由电视台自行规划。
当肖镇回到航天城时,已是11月,距离国庆已过去一个月。
此时户外天气寒冷,无法开展施工,他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室内种菜。
在他外出的这段时间,911所的支援队伍搭建了许多玻璃建筑。
回首这几个月的工作,肖镇感慨万千。他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骡子,日夜奔波,辛勤付出。
虽然早已预感到未来可能会面临诸多麻烦,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始终坚定地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