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朱元璋的责问,戴思恭苦笑着回答。
“臣说大话了,臣原本是打算向民间召集能用的人手,给他们支付报酬,可谁臣去了趟国子监,知仅有十几人报名,愿意随臣上山下乡。”
剩下的都叫苦叫累,嫌朝廷给的钱少,医者还是贱业,一旦沾上,到了朝堂之上对骂时,可能会沦为一辈子被人攻击的污点。
接种的过程再简单,动手的人也要是读过书,听得懂安排的。
尽管朱元璋广开恩科,有许多贫寒子弟,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书。
但如今已经小有所成的读书人,多是非富即贵的出身。
他们读书就是为了往高处走,当那人上之上的官人,让他们为了穷苦老百姓,去一脚泥一脚屎的到城外到村里,去给老百姓面对面接种?
没有泼天的功劳,他们是不肯干的。
【爷爷这个皇帝,想做些事可真难啊。】
【动一发而牵全身,可不动吧,这些问题可不光是接种牛痘才有的,这会儿不处置,往后更难解决。】
才建朝的时候,各部势力还在斗争之中,身为打天下的皇帝,还有分发权柄的能力。
等再过一段时间,大鱼吃小鱼,养出几个像胡惟庸那样把持朝政的巨蠹(du)来,除了长痛不如短痛,血洗朝廷,重新换牌。
导致朝野上下推行的政令,因此延误数年甚至更久以外,就没别的法子了。
通俗来讲,这是一个窗口期。
朱元璋能把接种牛痘的事,推广到地方各级,就能让百姓归心,把控朝廷各级官员,加强协调国家机构的能力。
反之。
不光事会黄。
也会滋长地方官员当土皇帝,欺下瞒上的不良作风。
【左右为难,难上加难,爷爷你还打算知难而上吗?】
朱雄英这个没执过政的人,都能想明白的利害,身在皇位的朱元璋,当然更是一眼识破了问题的重点。
他黑着脸看向没开口的礼部和刑部。
户部和吏部的来意他已经清楚了,事情有了变化,各个地方协调动员的人力和物力,也得跟着发生改变。
就像乖孙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可接种牛痘的事,是他自登基以来,第一件关乎全国人的大事,好不容易碰到能够将皇权触及到各个地方的机会,哪怕有困难,他也要办成它!
“礼部和刑部,你们来凑什么热闹?”
任谁也看得出,此时一脑门子官司的朱元璋,已经在发怒的边缘。
大家急忙给礼部尚书递了个眼色。
说些好听的吧。
礼部尚书只能硬着头皮,急忙上前一步,笑着说道:“臣特意写了一篇明日祭天用的祭词,想着把接种牛痘这件皇恩浩荡的大事加上去,来的时候碰巧遇到了其他大人们。”
接种牛痘的事发了皇榜,那是给活人看的。
祭词除了是给老天读的,同样也会题笔到史书里。
可这件事做起来困难重重,要是朱元璋更改一些措词,比如只给京师附近接种,或是哪个天天花流行过的省份,不是全国,他写的祭词,当然也要更改。
只是留给朱元璋考虑的时间很短。
因为除夕初一都是一年里的大日子,依礼都要祭天。
“你一边去。”
朱元璋朝着礼部尚书挥了挥手。
他可不在乎这些表面文章。
礼部尚书也乐得轻松,退下去和戴思恭站到了一起,等着陛下拿主意。
这时,戴思恭却上前一步,主动解释:“是臣邀请吏部尚书刘大人一起来面圣的。”
刘惟谦不光是刑部尚书,更参与了《大明律》的修订。
每个朝代的律令那可都是重点里的重点。
能把他叫来,说明戴思恭的事最大!
朱元璋没忍住白了戴思恭一眼,沉声问:“你把刘爱卿请来,你想干什么?”
“陛下还记得,第一批尝试接种牛痘的人是何人吗?”
不提的话,朱元璋当然不会主动想起那些本该死了的死囚们。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事情成功了,他好死囚们也多了条活路,虽然活罪是不会免除掉的。
总而言之,朱元璋的耐心,不允许戴思恭卖关子。
“说重点!”
“臣认为诏狱里的死囚,都是读过书识过字的,可以再给他们一次减免罪刑的机会,他们一定乐意为陛下效力,九死不悔!”
能关进诏狱里的都不是普通人。
连带责任的家眷,同样如此。
朱元璋双眼一亮。
这他娘的真是一个好主意!
连朱雄英都被这个提议惊艳到了。
【戴院使真是用人用到刀刃上了!】
【我记得给我娘亲滥开药汤的那个刘御医,医术挺不错的,但他那个罪再减,也不能免死罪。】
提到刘御医,朱元璋眼神微冷:那是自然。
敢伤害他的儿媳妇和乖孙,将功折罪,也只有死法不同。
倒是刘家人,并没参与其中,三代里头多是医馆坐诊的郎中,能够再利用利用。
他指着毛骧说道:“你带着戴院使去诏狱提人……慢着!”
同意利用死囚的朱元璋,看向站在当场的刘惟谦。
“诏狱的死囚是死是活不关刑部的事,刘爱卿你来的意思是……”
【一定是想从大牢里提人呗。】
被朱雄英猜中了。
朱元璋又不傻,他也猜到了。
戴思恭再次出声解释:“关靠诏狱里想立功能立功的死囚,人手还是不够,臣就和刘大人商量,能不能从各个大牢里找合适的人手。”
牢狱里头多的是读过书识过字的文化人。
犯的案子也有大有小,只要肯减免刑罚让他们配合官府办事,再由太医院派到各地去指教接种事宜。
不光能省下一笔巨额报酬,还能省下一大笔人力上的运输费用!
“好好好!”
朱元璋手指着戴思恭,想夸奖几句,奈何读得书少,憋不出什么好词来,只能哈哈一笑。
“大明百姓能够顺利接种,多亏了咱们戴院使。”
别人被夸战战兢兢,戴思恭是无欲则刚,顺势敲定。
“陛下这是同意了?”
“刘爱卿,朕明日就颁布旨意,你配合戴院使挑人,找那些犯的事不大不小的读书人,尤其是案卷里有疑罪的,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大赦天下了。
连带将功赎罪的人,都得感谢陛下的恩泽。
谁知,刘惟谦又泼了一盆冷水。
“陛下,事是好事,但这些犯人会不会配合,还是存疑的。”
“这种好事他们不上赶着吗?他们还会拒绝?”
朱元璋觉得谁会拒绝谁就是傻子。
那可是实打实的减免刑罚!
而刘惟谦见陛下低估了那些读书人的固执,只能叹息一声:“大牢里符合条件的犯人,不像诏狱里的死囚,尤其是刑罚较轻才进的大牢,刑罚满了出狱,还是能接着科考,可从事贱业却不能参加科举。”
尽管朱元璋设立太医院,提升了医者的地位。
但有官身的是良民,没官身的还是默认为从事贱业,尤其是许多地方官府,将其视为贱籍。
去国子监找帮手,没多少人肯效力,就是这个原因。
哪怕这件事是皇帝亲自牵头,属于政治资本,但人心中的成见,会给做这些事情的读书人烙上终身的污点。
事情,又绕到了原点。
要用的人,不听调也不听宣。
像抓壮丁一样把人抓了,他们巴不得抹脖子撞柱子,顺便把皇帝当成名垂青史的踮脚石呢!
“咱就不明白了,医者治病救人,怎么就是贱业了?”
朱元璋急得抓了抓乖孙的虎头帽。
乖孙,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