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队长示意大家安静:“我这次来就是为了这件事。”
“成远,过来。”
老队长招手让薛成远上前:“这位是从外地来的,是护林队的一员,有些人可能不认识他。”
“本来他在山上护林挺好的,听说我们村孩子多但没学上,就主动提出帮忙。”
“他说要为孩子们的将来考虑一下,他下乡插队就是为了造福咱们村民来的。”
“打算在我们村教几天书,然后再回山上继续护林。”
“从首都来的同志,觉悟这么高!”
“既然同志都这么说,我作为村长当然要支持。”
老队长环视众人:“乡亲们,这么好的机会,咱们一定不能错过啊!”
听到老队长的话,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真的假的?免费教孩子?”
“老队长,您再说一遍,我刚才没听清楚!”
\"没听清楚的话就别再听了,回去叫孩子们,让他们去上学!\"
一片嘈杂声中,老队长大声喊道:\"都安静!一个个怎么这么吵?刚说的话不是都说完了嘛,还要咋的?\"
\"有啥疑问的,一个一个来问,这样乱哄哄的谁听得清说啥?\"
他指向最前排伸长脖子的男人:\"王家坝,你说。
\"
\"老队长,您刚才说的都是真的?\"
\"真的教孩子认字算数?\"
\"真的。
\"
老队长敲了敲烟袋,转向薛成远:\"成远,你跟王家坝说说吧,光我说没用。
\"
\"王哥,这教孩子认字算数是上面的规定。
\"
\"听说过扫盲班吗?\"
底下人都摇头。
薛成远心里叹息,有些无奈。
上面政策下来了,但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像这种偏远的小村子,哪有条件做这些,更别说这种无关紧要的消息传进来也没人在乎。
对他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来说,养家糊口才是头等大事。
至于识字,一年难得下山一趟的人,认字又有啥用?
\"扫盲班是为了让大家认识一些最基本的汉字,可我们这儿太偏僻了,没老师没条件,所以这事就放下了。
\"
\"老一辈的不识字就算了,因为出去得少。
\"
\"但现在年轻人还不识字,将来怎么办?谁愿意自己的孩子一直困在这山沟里?\"
\"哪怕是在山沟里待着,你要是识字、会算数,出去找对象结婚啥的,人家不就另眼相看了吗?\"
\"将来有机会参军,那也是文化兵,文化兵能当干部啊!退伍后去工厂也能当工人当领导!\"
薛成远这么一讲,所有人都明白了。
识字很重要,将来可能还能当领导。
\"现在有个难题,我们家十几岁的孩子都干半个工分了,再去学不仅晚了,也没时间啊!\"
\"我们家也是,孩子快能娶媳妇了!\"
\"行了,有这种想法的算了,别学了。
\"
老队长直接说道:\"这是好事,想学的等会去成远那儿报名,不想学的就算了,没人逼你们学。
\"
\"这么多年了,王家屯出去过几个人?\"
\"现在机会来了,一个个缩啥呢?人家成远免费教你们的孩子,你们还在纠结这个纠结那个!\"
\"我决定了,我家老大老二五个孩子,闺女那边两个到了年龄的,七个娃全都要学认字学算数!\"
\"就算是全家累死,也要供孩子们学出来!\"
\"散会。
\"
老队长对薛成远说:\"别想太多,有些人一辈子都没出过远门,见识短浅,村里想学的人不少。
\"
\"到时候统计一下,看看每家有多少孩子要上学,每户出一个劳动力,到时候盖几间教室。
\"
薛成远犹豫了一下:\"老队长,冬天盖房子,地冻得像石头一样硬,不如先用旁边的几间泥屋凑合,开春再建。
\"
\"没关系,这阵子农闲,没事干,你不给他们找点活儿,晚上村子里就闹得跟杀猪似的,全用在床上了。
\"
\"就是要让他们把力气花在正道上,孩子多,养活也是个事。
\"
老队长拍拍薛成远:\"成远,你是从首都来的,见多识广,山里的孩子笨、木讷、呆,没有城里孩子的机灵。
\"
\"不过山里的孩子有个好处,就是肯下力气,学不会就拼命学。
\"
\"眼睛是懒汉,手是好汉,光看不干活,啥也干不成。
\"
\"别奢望学得多精,只要识几个字、会算点数就行。
\"
\"到时候你也得多忍耐一下,孩子们确实都没上过学,不识字。
\"
回到村里后,老队长领着薛成远来到整理好的房间:\"你的房间收拾好了,以后你就安心住这儿。
\"
\"一会儿有人过来你就看着点,我先回去了。
\"
看着老队长离去,薛成远打量着屋内。
虽说是土坯房,但屋子打扫得很干净。
屋里有水缸、桌椅板凳,煤油灯里装满了油。
锅碗瓢盆样样俱全,炕上的被褥一看就是崭新的。
薛成远觉得,只要这个屯子里有的东西,这里都备齐了。
\"老队长偏心,给你的是全新的,一点也没缺。
\"
辛琇晶看着屋里的摆设,撇了撇嘴:\"看这布置,我都想跟你要间房子住了。
\"
\"没门儿!这是专门给我准备的,你想住进来的话,晚上我就开门。
\"
\"去你的!\"
两人正聊着,外面传来敲门声。
\"进来!\"
只见老队长身后跟着一人进门:\"来,把我家七个孩子的名字记下来。
\"
\"教七个孩子,我带来十四斤高粱面、五斤小米、四斤鸡蛋,放这儿了。
\"
说完就把东西放下走了。
这是啥意思?
没过多久,门又敲响了,黄挺走进来:\"成远,记上我家三个孩子,我这里有五斤白面、一斤大豆油、一只野兔。
\"
\"放这儿了,等开学时我送孩子过来。
\"
\"要是有人没给你带东西来,你告诉我,我去砸他家窗户!\"
黄挺走后,陆续有人独自或成群结队提着东西进屋。
让薛成远登记名字,放下东西就走。
家庭大的,放得多;家庭小的,意思一下,没人隐瞒。
没多久,家里堆起一大堆东西,吃的用的都有,还有活物蹦跶。
最后没人再进来,辛琇晶瞪大眼睛,张着嘴看着地上的东西,满脸惊讶。
\"原来当老师是这样的啊?\"
看着地上的物品,再看看本子上记录的几十户人家的名字,薛成远叹了口气。
谁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识字算数,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呢!
嘴上说着挣工分,实际上都带着东西来。
说是免费教学,可这些人一个空手来的都没有。
在他们看来,学费可以不交,但拜师礼不能不给。
穷人更渴望改变命运啊!
辛琇晶看着满屋的东西,眼神发亮地看着薛成远。
厉害了,教书还能得这么多?
\"看什么呢?还不赶紧过来帮忙,把这些东西分类放好。
\"
薛成远无奈地看着站在原地不动的辛琇晶:\"分好后,你自己拿一份回去。
\"
\"为什么?这些都是给你的。
\"
\"以后你要去教书,我又不是每天都有空。
\"
\"我们两个?\"
\"你以为。
\"
\"哦!\"
两人分好东西,确定上课人数后,互相看了一眼。
这样一个小山村,上学的孩子将近八十人。
而这将近八十人中,年龄从五岁到十几岁的都有。
最大的一个已经十七岁了。
按父母的说法,不求太多,能写自己名字、会算数就行。
至于识字认字嘛,那就看天赋了。
年纪大了再去学,肯定不如小时候学得好,父母也不要求这么多。
当然,学好了更好。
到了晚上,薛成远躺在温暖的炕上,盖着新棉被,快要入睡时,房门又被敲响了。
清晨未至,薛成远已披衣起身。
推开门,见到老队长站在门外:\"这么晚还来,有事?\"
\"明日王家坝他们要早起下山买货,你看看村里孩子缺啥,你需何物,都告诉我,让他们顺路带回来。
\"
\"只需粉笔与黑板,别的文具暂且用不上,也没条件。
\"
\"其他呢?\"
\"不必了,这就够了。
\"
\"好,后日我会安排人着手办这事。
\"
忽想起一事:\"明日上午,采药人下山,你要不要随他进山看看?\"
\"听黄挺说你对这山里的东西很感兴趣?\"
\"采药人?\"
薛成远来了兴致:\"行,明日我去转转,山里总得先熟悉熟悉。
\"
\"后天早上我去查看猎套,看看有没有捕到东西,顺便叫你一起去?\"
\"那最好不过!\"
\"好,就这样,你休息吧,注意保暖,别冻着。
\"
\"你也早点歇着。
\"
待老队长走后,薛成远躺在床上思索老队长的话。
采药人、猎套……回头一定得去看看。
想着便睡去了。
次日晨,天尚未明,村中唯一的大公鸡开始啼叫。
冬日的东北,黎明总是姗姗来迟。
听见鸡鸣,薛成远在床上多赖了一会儿,穿好衣服推开房门,外面依旧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清。
关上门,进入空间。
昨晚奄奄一息的野鸡和兔子此刻精神焕发,在空间里跳跃。
走到水池边,照例捧起池水饮用。
熟悉的温暖感从腹部蔓延至四肢。
薛成远感到四肢更加有力,肌肤紧致。
每天一次,绝不能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