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残旗
叶徽站在博物馆文物修复室的中央,四周静谧得只剩下恒温系统运作的细微嗡鸣。他的目光落在工作台上那面残破的战旗上——暗红的血迹早已干涸成褐色,青灰色的硝烟痕迹如蛛网般爬满旗面,边缘被弹片撕裂的缺口像是某种野兽的齿痕。
这面旗,是民国二十七年武汉会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七营第九连的军旗。
\"叶老师,紫外线灯和纤维分析仪都准备好了。\"年轻的助手小林轻声提醒,手里捧着镊子和特制的无酸修复纸。
叶徽没有立刻回应。他的指尖悬在旗面上方,仿佛触碰它就会惊醒某种沉睡的魂灵。旗角微微翻卷,露出内侧一行模糊的墨迹——「叶字柒营玖连」。
那个\"叶\"字的最后一笔,有一个极细微的上挑。
——和祖父的笔迹一模一样。
他的呼吸微微一滞,耳边忽然炸开遥远的炮火声。
(二)记忆闪回
民国二十七年,武昌。
十五岁的叶徽坐在书房里,窗外秋雨淅沥,他正临摹《灵飞经》的蝇头小楷。忽然,书房的门被猛地推开,冷风裹挟着硝烟味灌了进来。
\"徽儿,给祖父补面旗。\"
祖父叶鸿祯站在门口,肩上将星蒙着长江的湿气,左臂缠着绷带,血已浸透半边衣袖。他抖开怀中那面残破的军旗,浓重的血腥味瞬间弥漫整个房间。
\"要快,天亮前七营要再渡江。\"
少年叶徽咬断丝线,抬头时,看见祖父的脸色苍白如纸,却仍挺直脊背,仿佛一柄出鞘的刀。
\"祖父,您的伤……\"
\"无碍。\"老人摆了摆手,声音低沉,\"旗在,人在。\"
——
\"叶老师!您的手!\"
小林的惊呼将叶徽猛地拉回现实。他低头,发现自己的拇指不知何时被旗杆的裂口划破,血珠正缓缓滴落,恰好渗进那个\"柒\"字的墨迹里,与七十多年前干涸的血融为一体。
(三)陈墨的试探
修复室的门被推开,陈墨踩着高跟鞋走了进来,藏青色的西装套裙衬得她干练而冷峻,胸前的博物馆馆长银牌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听说你主动接了这个修复项目?\"她的目光落在战旗上,\"这可是首长特批的珍贵文物,一般不会交给外聘专家……\"
她的声音戛然而止。
叶徽抬起头,眼神里有一种她从未见过的东西——那不是文物修复师应有的专注,而像是……一个站在墓前的人,突然看见了亡魂。
\"出去。\"叶徽的声音很轻,却冷得像冰,\"把监控关掉。\"
陈墨皱眉:\"这不合规。\"
\"关掉。\"他猛地拍案,桌上的鎏金錾花水盂震得叮当作响。
陈墨这才注意到,他手边摊开的修复日志上,密密麻麻记载的并非修复步骤,而是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文字——
「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叶字七营九连,武汉外围阻击战,全连殉国。」
**「民国二十八年,叶鸿祯将军亲赴常德,寻旗未果。」**
「一九四三年,叶鸿祯殁於常德会战,屍骨无存。」
她的瞳孔微微一缩。
(四)鸿祯私印
监控指示灯熄灭后,叶徽从怀中取出一枚田黄印章,外层裹着泛黄的老宣纸。
陈墨倒吸一口冷气:\"这是国家一级文物级别的私印,你怎么会有——\"
\"本就是叶家的东西。\"
他碾开朱砂印泥,在旗角隐蔽处按下\"鸿祯私印\"四个朱文小篆。印文与旗面某处磨损痕迹严丝合缝。
陈墨猛地抓住他的手腕:\"你究竟是谁?捐赠记录显示,这面旗1943年就随叶鸿祯将军葬在常德了!\"
叶徽冷笑,抽出手,指向旗面一处弹孔:\"昭和十四年式步枪,300米贯穿伤,入射角说明持枪者当时趴在……\"
他的指尖忽然一颤。
记忆再度翻涌——那个雨夜,祖父被勤务兵搀回来时,腰间将官佩刀的刀鞘……是空的。
(五)隐形墨迹
叶徽不再解释,只是用镊子小心拨开旗面第二层织物。当紫外线灯照上去时,褪色的丝线上,竟浮现出荧光的字迹——
「王大友,湖北襄阳」
「李二狗,湖南浏阳」
……
「叶徽,江苏吴县」
——那是用叶家秘方调配的隐形墨水,记载着七营九连最后三十七名士兵的姓名与籍贯。
而最后一个名字,让他喉咙发紧。
——叶徽。
(六)血绘地图
\"明天还你一面完整的旗。\"叶徽忽然开口,\"现在,让我一个人待着。\"
陈墨退到门口时,听见他低声念了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
她回头,看见他的背影映在文物灯下,肩线笔直如枪,竟与墙上老照片里叶鸿祯将军的侧影重叠。
深夜,暴雨倾盆。
叶徽划破指尖,血珠滴在旗面上,竟沿着七十年前的隐形字迹游走,渐渐勾勒出一幅简易地图。
\"原来……祖父的刀,一直藏在旗里……\"
窗外闪电劈落,照亮他手中那枚从旗杆暗槽里取出的锈迹斑斑的子弹——
弹壳底部,刻着一个小小的\"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