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回,唐国公李渊望着那堆积如山的军情战报,眉头拧成了一个死结。烛光摇曳,映照着他疲惫且忧虑的面庞。这几日,前线传来的消息无一不让他心烦意乱,义军竟如那春日野草,越剿越多,丝毫没有被镇压下去的迹象。
“报——”一名传令兵匆匆闯入营帐,单膝跪地,声音急促,“禀唐国公,近日又有几支新的义军在周边郡县兴起,且势头迅猛,我军虽奋力围剿,却收效甚微。”李渊摆了摆手,示意传令兵退下,脸上的阴霾愈发浓重。
就在这时,营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二公子李世民大步走进来。他身姿挺拔,神色坚毅,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父亲,”李世民走到李渊面前,拱手说道,“如今这义军之势,已非轻易可剿杀。依孩儿之见,父亲当早做打算。”
李渊抬起头,看着自己这个最为聪慧果敢的儿子,长叹一声:“世民啊,为父又何尝不知。只是这天下大乱,四方皆反,一时之间,实在难以抉择。”
李世民微微皱眉,目光坚定地说:“如今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民心尽失。父亲手握重兵,又素有贤名,何不顺应民心,举起义旗,谋取天下?若再犹豫不决,待他人成势,我们可就错失良机了。”
李渊还未及回应,长子李建成也走了进来。李建成性格沉稳,为人宽厚,平日里颇得李渊喜爱。他拱手说道:“父亲,世民所言极是。如今这局势,继续为隋朝效力,围剿义军,不过是徒劳无功。且不说这义军剿之不尽,即便真的将他们全部镇压,日后隋朝猜忌,我们又如何自处?”
李渊陷入了沉思,李建成见状,继续说道:“父亲,我们李家世代受皇恩不假,但如今隋朝气数已尽,这是天下人都看得见的事。我们若能顺应时势,兴义师,除暴隋,必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
这时,帐外又走进几人,正是老三李玄霸和老四李元吉。李玄霸身形魁梧,力大无穷,虽性格直爽,但在大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他瓮声瓮气地说:“父亲,大哥和二哥说得对,咱们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不然迟早要被拖垮。”
李元吉则一脸急切地说:“父亲,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咱们赶紧拿定主意吧,我早就想大干一场了!”
李渊看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这是一个关乎家族命运和天下走向的重大抉择。一旦决定举兵,便再无回头之路。但若是继续为隋朝卖命,不但难以镇压义军,还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李世民见李渊仍在犹豫,又上前一步,恳切地说:“父亲,如今四方英雄并起,我们若能率先起事,占据先机,广纳贤才,何愁大事不成?况且,父亲素有大志,难道甘心就这样在这乱世中碌碌无为,看着天下陷入更深的战乱吗?”
李渊站起身来,缓缓踱步。他想起自己多年来在官场的沉浮,对隋朝的腐败和衰落早已看在眼里。这些年,他为隋朝东征西讨,却始终无法改变这天下的乱象。如今,儿子们的话让他心中的那团火又燃烧了起来。
“你们让为父再好好想想,”李渊终于开口说道,“此事关乎重大,切不可草率行事。我们还需从长计议,联络各方豪杰,做好周全的准备。”
李世民等人对视一眼,心中明白,父亲虽未立刻答应,但已经有了动摇之意。只要再加把劲,说服父亲举兵反隋,或许指日可待。
营帐内,众人又开始讨论起未来的计划和策略。烛光依旧摇曳,而大唐的命运,就在这一夜,悄然开始转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