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寡妇曾以为生活就会在困苦中沉沦,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过上这般如梦似幻的日子。如今,她好似身处云端,连儿子也跟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子念书归来,不仅叽叽喳喳分享夫子的夸赞,还立下考上童生的志向,说将来要挣钱孝顺她。这孩子,已从袁狗子变成了袁向新,新名字是夫子所取。而袁向新不仅勤奋好学,还深知劳动与孝道的重要,干活儿麻溜,道理也一套一套的。袁寡妇满心感慨,定是遇到了好人!如今她有工钱、有房还有余钱,身上的衣裳还是都头娘子所赏。
曾经为求生存,带着孩子嫁人只为一口饭吃的女子,如今却感慨这样的日子何须男人。袁寡妇和儿子袁向新铭记着老先生与都头娘子的恩情,孩子还立下考上功名后为其效力的宏愿。而那些曾被余半仙借走霉运的人,在某个夜晚后生活突然顺遂起来。与之相反,余半仙的日子却愈发艰难,柳杏儿严控他的饮食,病中的他还引来了剑南王的紧张探望。剑南王频繁探望,让余半仙烦不胜烦,身体稍好便吵着要回京,可剑南王劝不住,柳杏儿也自知无法劝阻。
剑南王亲自安排马车护卫,送余半仙与姜氏前往京城,众人顿感安心。可谁能想到,前脚他们刚走,后脚皇帝派出的传旨天使就来了。这传旨队伍一路波折,主官染病耽误行程,到王府又扑了空。好不容易得知剑南王行踪,马不停蹄赶到定陶县时,宫里太后竟已驾崩。一时间,圣旨到、知府来、县令至,小河村热闹非凡。柳杏儿怕磕头没去凑热闹,宣旨后知府与崔知义邀剑南王赴宴庆祝,却遭拒绝。郭知府又提及皇帝将小河村赐给王爷修行宫一事,这可愁坏了崔知义,村民迁移安置难题该如何解决?
. 圣旨驾到,却带来棘手难题!传旨太监称国库艰难,要将村民分散到全县各村,拨荒地限时搬迁。皇帝虽拨了几万两银子,还让县里补足差额,可太监竟提议他、知府与崔知义三人分这笔钱。太监先与知府商议,两人又找崔知义表明意图,崔知义明白后怒火中烧,却不敢公然得罪传旨太监,生怕给家族惹祸。他打算把分到的钱全用在村民安置上,再动用县库税款,可税金要交剑南王,头年税金已交朝廷,这让他发愁不已。而另一边,村长听完圣旨也满心忧愁,村子被赏给剑南王做行宫。
圣旨如雷,打破了小村的平静。村长火急火燎跑到陈家,向柳杏儿道出圣旨要求村子迁移一事,众人都在外头焦急等待主意。柳杏儿听闻也大为震惊,不知皇帝此举是福是祸。面对抗旨难题,柳杏儿先稳住众人,提出若能不被打散就好。她还给出一个安置地点——姜家山,可村长却面露迟疑,称其不吉利。无奈之下,也只能先看朝廷安排。大家满心无奈,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若皇帝真要他们迁去蛮荒,也只能服从。
小村子突然被搅得人心惶惶,只因王爷驾到。村长满心忧虑,害怕村子被打散,村民们也不知所措。柳杏儿给出主意,让村长带大家去杜夫人处问问县令和王爷的意思,直言不去就只能任人宰割。村长咬咬牙决定前往。而柳杏儿却表示自己不凑这热闹,若真被打散迁移,她就带家人去姜家山。毕竟村里的事不该她和陈虎强出头。村长从陈家出来后,告知村民柳杏儿的话,可这提议却遭众人嫌弃,有人指责柳杏儿不厚道。
只听一人高声喊道:“行了,都跟我去杜家,趁着官老爷们都在,咱们去问问清楚。”这话一出,周围人瞬间炸开了锅。有人满脸疑惑:“啊,我们去问啊,都头娘子不问啊?”还有人面露担忧:“对啊,万一惹怒了官老爷们咋整啊?”更有人直接摇头:“咱们哪儿惹得起!”
“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还有王爷”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村子。众人围坐,气氛压抑。有人害怕地嘀咕凑上去只有被砍的份,有人担忧会被穿小鞋。村长气得暴跳如雷,怒吼着指责大家想让都头娘子去顶包,自己坐享好处。见众人退缩,村长也心灰意冷,放话不管了,大不了跟着都头一家去姜家山。
村长哪敢有丝毫懈怠。可他刚要走,众人便一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坚决不让他离开,非要他去问个明白,毕竟作为一村之长,大家都觉得这事儿他责无旁贷。柳三财站出来,提议要和村长一起去找官爷,问问能不能把几家分到一块儿。此言一出,立刻有人跳出来反对,双方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柳三财据理力争,强调众人一起去才有力量,能让官爷、王爷给个说法。最终,柳三财搀扶着村长挤出人群。
柳枣儿蹦蹦跳跳地回家,一心顾着自己漂亮的衣裳,毕竟她可是村里穿得最好的女娃,小孩子的世界简单得只装得下吃和玩。而大人们这边,气氛却紧张又微妙。众人互相埋怨,几个老头儿气得直骂,指责耍心眼的人,还将其与败落的姜家山作比,随后气冲冲追村长去了,其他人也陆续跟了上去。柳杏儿在大门后静静听着,哑婆咿咿呀呀比划,秋婶儿忍不住抱怨那些人想拿柳杏儿当枪使,不知好歹。柳杏儿心里明白,自私是人的本性,想利用她,绝不可能,吃力不讨好的事,她可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