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自宁远出发后,行进速度宛如蜗牛爬行。按照行军序列,担任先锋探路的参将吕品奇,带着他那为数不多且参差不齐的队伍,走得小心翼翼,每一步都谨慎地探查着四周,生怕遭遇清军的突袭。
钱守庸率领大军刚出城十里,便急忙下令安营下寨。李明即刻投身其中,指挥着师部以及第一旅、第二旅搭建营寨。
一时间,整个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士兵们往来穿梭,各司其职。一位辎重连的连长,快步穿梭在队伍间,扯着嗓子大声发号施令:“一排,赶紧把粮草搬到那边营帐旁,码放整齐咯,注意防雨防潮!二排,去把那些绳索递给搭建营帐的兄弟们,手脚麻利点!三排跟我走,把备用木料搬到栅栏那边去!”
而另外四位将领,何可纲、周文郁、尤世威和高勋,被清军威名吓得胆战心惊。他们各自指挥手下搭建营寨,丝毫不敢懈怠。每到一处,便迅速组织士兵行动起来,砍伐树木、挖掘壕沟、搭建营帐,忙得不可开交。每天仅行进十里,一到目的地就立马全身心投入到搭建营寨的工作中,只求在这危机四伏的处境中搭建出坚固的防御,寻得一丝安稳。
在救援大军如蜗牛般缓缓前行时,锦州城这边的局势愈发严峻。
皇太极亲率大军抵达锦州后,迅速部署,下令在锦州城四面挖掘壕沟,意图彻底切断祖大寿与外界的联系,断绝城内物资供给。这壕沟规划为三道,规模浩大。
祖大寿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围城首日,他亲自率领2000家丁,其中1000多人从东门出城,试图打破清军的挖壕计划。然而,皇太极早有防备。三顺王带领的火器部队严阵以待,待祖大寿家丁靠近,鸟枪、火炮齐鸣,瞬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在城外回荡。与此同时,清军骑兵如黑色的旋风般从两翼杀出,喊杀声惊天动地。
祖大寿的家丁虽作战勇猛,但面对清军精心布置的防线,终究难以抵挡。一番激战后,家丁们只能且战且退,狼狈败退回城,此役损失了100多骑兵。经此一役,祖大寿深知出城硬拼绝非良策,不敢再轻易出城。
而城外的清军驱使着包衣奴才以及抓来的附近百姓加紧挖壕沟。那些百姓在皮鞭的威逼下,日夜劳作,壕沟在他们的苦累中逐渐成型。没几天,三道壕沟便顺利挖好,锦州城被如铁桶般死死围困。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祖大寿在城内对着城外的援军望眼欲穿,可始终不见援军的影子。就这样,一连被围困了三个月,锦州城内的粮草即将耗尽。士兵们每天只能领到极少的口粮,百姓们更是食不果腹,城中弥漫着绝望的气息。而祖大寿,看着城内的惨状,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只能期盼着那不知何时才能到来的援军……
随着锦州城被围困的时间不断拉长,城内粮草已彻底告罄。祖大寿望着城中面黄肌瘦的士兵和百姓,心中满是绝望与纠结。最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做出了一个灭绝人性的决定——以百姓为食来维持军队战力。
于是,士兵们开始按照每天所需,闯入百姓家中抓人。今日,他们在某条街巷的几户人家中强行拖走了几个老人与孩子,哭闹声、哀求声回荡在狭窄的街道。被抓之人被带到军营后,便惨遭杀害,成为了士兵们充饥的食物。明日,又会有新的不幸者被从家中抓走,恐怖的阴影笼罩着锦州城的每一个角落。青壮男子虽暂时因要上城协助守城而幸免于难,但恐惧的阴云同样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整个锦州城沉浸在人间炼狱般的绝望与悲恸之中……
而城外的清军也不好受。随着围城时间越来越长,城外的5万大军吃喝成了巨大消耗。皇太极权衡利弊后,决定做出调整。城外仅留一万六千兵力继续围城,其中包括三千满清八旗兵、一万三千汉八旗兵,再留下3000包衣奴才。其余部队尽数撤回盛京。
祖大寿见清军撤走不少人,心中燃起一丝突围的希望,决定趁半夜突袭。他暗中集结了城内剩下的1500多个家丁,以及七八千士兵,命令众人饱餐一顿,准备拼死一搏。
夜,黑得如墨汁一般浓稠,万籁俱寂,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打破这死一般的寂静。锦州城西门在黑暗中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嘎吱”声。1000名步兵猫着腰,如鬼魅般率先涌出,几人一组合力扛着厚重的木板,脚步匆匆却又尽量不发出声响,朝着壕沟摸去。紧随其后的是1500多骑兵,他们牵着马,小心翼翼地前行,马蹄都被裹上了布,尽量降低声响。再往后,数千名步兵手持武器,神色紧张地跟着队伍,其中一些人还扛着装满土的袋子。
西门外,三道壕沟如沉睡的巨兽横亘眼前,每道壕沟宽约三丈,深一丈。壕沟之后,三重鹿角密密麻麻排列,鹿角后那道仅到胸部高度的矮墙在夜色中隐隐可见。此时,负责西门外守卫的3000名汉军八旗兵大多正在营帐中酣睡,由尚可喜统领。这尚可喜本是明朝将领,降清之后急于在新主面前表现,平日里治军严谨,此刻虽多数士兵在休息,但他仍安排了不少精明强干的士兵执哨巡逻。
突然,一名执哨的汉军八旗兵隐约看到有黑影靠近,他心中一惊,定睛一看,竟是大批明军冲了过来。他来不及多想,立刻敲响铜锣,大声呼喊:“敌袭!敌袭!”紧接着,又点燃了烽火。瞬间,寂静的夜被打破,警报声在清军营地中回荡。
尚可喜听到警报,从营帐中一跃而起,迅速披上战甲,冲了出来。他一边大声呼喊着指挥士兵们集合,一边奔向矮墙,亲自指挥防御。汉军八旗兵们从睡梦中惊醒,慌乱地从营帐中冲出,顾不上整理衣装,便朝着矮墙跑去。他们有的拿着鸟铳,有的奔向火炮,在一片混乱中匆忙准备抵抗。
明军的先头步兵趁着清军慌乱之际,迅速靠近第一道壕沟。但很快,清军的火炮和鸟铳便开始攻击。“轰轰轰!”火炮在夜空中炸响,火光瞬间照亮了战场,炮弹在明军队伍中炸开,掀起泥土和血肉。“砰砰砰!”鸟铳声也响成一片,密集的弹雨射向明军。
在这猛烈的火力下,明军扛木板的士兵们前进艰难,不断有人倒下。但后面的人毫不退缩,立刻补上。好不容易靠近壕沟,却发现有些木板长度不够,根本无法横跨壕沟。此时,那些扛着土袋子的士兵赶紧冲上前,将土袋子“砰砰”地往壕沟里扔,试图先填高壕沟,好让木板能够搭上去。在一番艰难的努力后,部分木板终于成功架到了第一道壕沟上。
祖大寿见状,催促步兵们加快填壕的速度。在家丁的打骂声中填壕步兵纷纷踏上木板通道,向着第二道壕沟冲去。然而,汉军旗的火力愈发猛烈,不少士兵中弹坠入壕沟,壕沟里很快填满了士兵们的尸体,血水四溢。但第二道壕沟前的防御更加严密,鹿角摆得密密麻麻,清军的火炮和鸟铳集中火力攻击填出来的这段通道。明军再次面临巨大困难,扛木板和土袋子的士兵伤亡惨重。但他们依旧咬牙坚持,前赴后继地想要搭建通道。又经过一番苦战,在付出众多伤亡后,明军终于在第二道壕沟勉强被填平或搭上木板,可供骑兵通行。鹿角也被搬开推到一旁。
当步兵们通过第二道壕沟,冲向第三道壕沟时,清军的射击更加疯狂。尚可喜声嘶力竭地喊道:“不能让他们过来,给我往死里打!”汉军八旗兵们拼尽全力,火炮和鸟铳都打的烫手。明军步兵在这密集的火力下,伤亡不断增加。而躲后面的骑兵也面临着清军猛烈的炮火远程打击,不时有骑兵被不知哪里射来的实心弹突然打中,突然莫名其妙地就少了条胳膊或脑袋变成碎西瓜。
就在明军在第三道壕沟附近填壕之时,祖大寿又指挥一队后续步兵快速上前支援。但鹿角和清军的火力让他们举步维艰,不少士兵被绊倒跌落壕沟之中,被随后的土袋掩埋。士兵们暴露在清军的鸟铳、虎蹲跑的火力之下,因距离太近,伤亡十分惨重。
终于,最后一道壕沟也被填平。鹿角也被手持大斧的士兵砍推开,出现了一段约三丈宽的缺口。步兵们在后面督战家丁的驱赶下冲入汉八旗的阵地,矮墙根本无法阻拦这股汹涌的浪潮。祖大寿趁机指挥家丁们上前突围。
而在后方,皇太极特意派鳌拜率领1000名满八旗骑兵在此镇守。鳌拜,正值年少气盛,一心渴望在战场上建立赫赫战功,他时刻关注着战场局势,双眼如鹰般锐利。见汉军八旗兵在明军不要命的猛烈攻击下抵挡不住,他大手一挥,喊道:“弟兄们,准备重箭!”
当满八旗骑兵距离明军大约三十步左右时,随着鳌拜一声令下:“放!” 满八旗骑兵齐齐张弓搭箭,射出一排排重箭。这些重箭箭头尖锐,专为破甲设计,带着呼啸的风声,如雨点般飞向明军。
明军的家丁和步兵猝不及防,不少人中箭落马。重箭巨大的冲击力直接穿透盔甲,扎进身体,步兵们纷纷倒地,一时间惨叫连连。有的骑兵连人带马被重箭射中,战马吃痛,嘶鸣着扬起前蹄,将骑兵甩落。
明军的阵脚瞬间大乱,原本就艰难的突围行动更是雪上加霜。一些家丁们用三眼铳还击,可是零零散散,火力太过薄弱,威力也有限,他们很快打光三发弹药,就挥舞着三眼铳当作锤子砸向清军,可考虑很快就纷纷被满八旗们射落马下。祖大寿在阵中看到这一幕,心急如焚,却又无力回天。在清军火炮、鸟铳以及满八旗重箭的三重打击下,明军渐渐抵挡不住,骑在马上的家丁目标大,受到重箭的重点照顾,死伤惨重。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祖大寿见突围无望,只得下令撤退。明军残部在混乱中拥挤着向着锦州城西门逃去。不少人撤退途中被挤落沟中摔伤,又被后落入者压在身下活活憋死的也不在少数,被壕沟内铁钉、木刺扎伤者更是不知凡几。
这场突围之战,祖大寿的家丁损失了近800人,步兵伤亡更是惨重,大约有3000多人战死、被俘、逃散。祖大寿带着不足半数的残兵败将,狼狈地撤回城内。锦州城的西门再次缓缓关闭,将城外的血腥与厮杀隔绝在外。城内弥漫着悲伤与绝望的气息,祖大寿望着死伤惨重的士兵,心中充满了无奈与痛苦,他知道,锦州城的处境愈发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