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大明的晚明时代。
民间:
百姓甲惊愕的喃道:“这一段天道内容,似乎是在盘点着后世人,对大明王朝内部腐烂无能的控诉吗?”
百姓乙捶胸顿足,眼眶通红道:“当年熊经略的‘实内固外’之策,若能早早施行,建奴哪有机会坐大?”
“如今倒好,朝廷把良将当弃子,让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蛀虫把持大明权柄,最终给大明招来亡朝之祸。”
百姓丙:“可不是嘛!孙督师修的关宁锦防线,能挡十万铁骑,却挡不住宫里阉党的谗言!”
“听说高第当时撤军时,那些装满粮草的大车,都成了鞑子的嫁妆!”
这时,一名说书人惊堂木一拍,摇头叹息:“列位可知?熊经略传首九边时,辽东将士哭声响彻三日啊!”
“而京城里的老爷们,还在为谁能接手辽东肥差争得面红耳赤。这般朝廷,岂有不亡之理?”
人群中忽有书生苦笑:“天道既显此景,想来是警示大明的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而自毁梁柱者,恰是筑屋之人。”
......
大明太祖界。
突然,明太祖朱元璋有想不明白的喃问道:“为何,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大明的后世,怎么尽是一群腐儒与阉人,把握着大明的朝廷与国策?”
“为何却看不到一点有关于其它大明朱家其它藩王的历史信息?”
“难道是因为老四,在天道历史进程中,靠造反取得了大明天下之后,就对其它藩王进行严厉的削藩的政策与举动?”
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喃道:“如果后世人,对大明给出的建议是真的有效的话,也不妨一试。”
明太祖朱元璋若有所思的言道:“不过,想要通过和平的手段,对那腐烂的大明朝廷进行换血,谈何容易。”
“但是朱家的后世藩王,能直接以武力来进行换血换代的话,那是不是就能保住大明的江山了?”
......
大明成祖界。
明成祖朱棣:“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大明王朝终究,还是坏在一群只知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的腐儒与阉党的手上。”
......
大明宣宗界。
明宣宗朱瞻基:“太监得势之后,便是阉党,朕让太监读书识字,本意是好的,但无根之人的祸害,没想到却不比儒腐差,看来还是朕短视了。”
“当朝廷之中,尽量是一群蝇营狗苟之徒的话。”
“那么后世人给出的建议之法,又不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何才能换血换代?:
“难道让朱家藩王,重新撑权?向大汉学习?走历史倒退的之路?”
明宣宗朱瞻基若有所思的继续喃道:“虽说在大汉的王朝时代中,大汉的藩王祸乱不断。”
“即便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下,让汉室刘氏藩王在一代一代的推恩令下,不断削弱了刘氏藩王的权力。”
“但是在大汉王朝倾覆之时,却仍然有刘氏子孙站出来再靠大汉,如那刘秀,刘备,刘裕,刘渊等人的出现。”
“然而,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在大明王朝动乱将覆之时,却没有一个朱家子孙站出来学那刘秀,刘备的吗?”
“难道,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身为后时代的大明皇室朱家子弟,却远远不如大汉皇室的刘家子弟?”
.....
大唐太宗界。
唐太宗李世民:“让腐烂的朝廷换血,这无异不就是一次改朝换代吗?”
“所以西汉亡了,就换了一个刘秀建立了东汉。”
“之后,又换了一个刘备,建立了蜀汉。”
唐太宗李世民也疑问了:“在天道历史进程之中,朕的大唐李氏皇室,难道也没有出现像一个刘秀,刘备那样的后代子孙吗?”
最后,唐太宗李世民喃道:“如果江山王朝,注定逃脱不了覆灭的话,何不向大汉学习。”
.......
【万历三十六年(1608)熊廷弼到达辽东后,目睹边备废弛,乱象丛生的局面,迅速以雷霆手段展开整顿。】
【辽东的混乱,皆因矿税太监高淮而起。】
【但也有不少的大明腐败官员与将领,趁乱贪墨。】
【于是,熊廷弼先是对外颁布了大明朝廷除了高淮所设立的种种苛捐杂税,先安民心与军心。】
【同时,熊廷弼对内则开始彻查各级官员的账目,揪出蛀虫。】
【如,熊廷弼亲自带着衙役和文书,挨个儿丈量土地,清点粮仓,稍有出入便严加拷问。】
【其中,一名管理军屯的百户,因私吞屯田收成,被熊廷弼当众杖责八十,革除官职,家产充公。】
【此事一出,使整个辽东官场人人自危,平民百姓与普通军户将士,则是拍手叫好。】
【此外,熊廷弼发现,从京城运来的军饷军粮等,到了辽东后,竟折损大半。】
【于是,熊廷弼暗中派人跟踪押运队伍,竟发现负责押运的官员与当地的商人勾结,虚报损耗,中饱私囊。】
【在掌握确凿证据后,一举拿下了三名千户和五名商人,将他们的罪行通报全军,并斩首示众。】
【对于在辽东动乱时期,趁机克扣军饷,贪墨冬衣布料者,熊廷弼也是当众革职查办,以震辽东全军。】
【之后,熊廷弼将军饷发放,物资调配等,进行公开透明张贴,使得辽东士气为之一振。】
【然而,熊廷弼的行动触动了高淮和当地权贵的利益,此时身在海山关的高淮,派人送来重金,想要收买熊廷弼。】
【熊廷弼在严词拒绝的同时,也开始对高淮在辽东的过往进行了调查,后发现高淮与前任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之间也有勾连。】
【由于此时的大明天子帝皇,以及大明朝廷,尚未对高淮做出惩处,熊廷弼只能将此事再放一旁。】
【因为熊廷弼,在一边整顿此时的辽东混乱局势时,一边紧盯着北面蒙古人的情况。】
【果然,只要辽东局势出现混乱与动荡之时,北边的蒙古人,是不会放过任何能南下劫掠的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