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柳如烟回答,那君秀山揣着熏人酒气,面颊涨的通红,含糊不清道:“说谁其貌不扬贼眉鼠眼?两个不长眼的狗东西,你们见了我可是要跪拜行礼的!”
越说他声音越拔高。
“你是什么人?叫你还要跪拜?”
“本宫乃当朝太子!”
他是醉了,竟然连自己是太子之事也胆敢在这地声张。
只见那一身着宝石红纹锦长袍,暗绛红纹腰带系在腰间的男子,冷嘲热讽道:“倘若你这人是太子那本公子便是天王老子,装模作样也不知看地方,披了华服盖狗皮。”
君秀山听的不由的横眉倒立,醉气冲天,拍着桌子站了起来,怒斥道:“老子是太子!明日便要了你的项上人头拿去喂狗!”
那男子也不示弱,当即推了君秀山一把,他一个踉跄,“你是太子那老子便是天王老子,神仙转世!就算你是太子又如何?早就听闻太子是个纨绔子弟,游手好闲,草包如猪,也是个经不起大用的人。”
柳如烟在一旁似笑非笑的看着这出戏,她不出声。
君秀山勃然大怒,那三人竟熙熙攘攘推搡起来,但本就被柳如烟灌的醉醺醺,倒是站也站不住,腿直直的打颤抖,站也站不稳。
二人相视一眼,一左一右架着君秀山,将他扔在满春楼后巷小门旁。
君秀山后脑勺一阵吃痛,硬生生晕了过去。
男子拍拍手道:“不知好歹的东西,竟然敢对本大爷动手。”
另一男子轻声呢喃道:“快让大伙儿先都瞧瞧,待人来的多些时再说。”
果不出然,旁边有不少人围了过来,纷纷对其指指点点。
满春楼喝醉酒的人倒不少,喝醉睡人家门口的可不多。
那宝石红色长袍衣裳的男子,名唤石二,旁边那人名唤石三,二人皆是亲兄弟。
眼瞅着人越来越多,石二同石三对视一眼,嚷嚷道:“大伙儿快来看啊,就是这人,自称是太子,在满春楼内大放厥词甚至,还说亲征攻打突厥和若水,如今大君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此人竟然冒充太子煽动谣言,引来我国混乱,喝醉了酒姓甚名谁都不知了!”
“就应当把这种人交予大理寺,冒充太子可是大罪!”
突然有一子人道:“等等,这人怎么长得确实有些像太子。”
另一人道:“你见过太子吗说这大话。”
“管他是不是太子,先送官府再说。”
如此便是被“多管闲事”之人送进了大理寺。
而那石二和石三早已湮没在人群中,不见踪影。
韩政刚入大理寺不久,此事就是被他所接,他一见那人脸不由得骤变,转而他又想到靳夕澜同他私底下说的话,立马换做惊讶的神情,“这不是太子殿下吗,你们怎么胆敢将太子殿下弄成这副模样?”
“太子殿下!当真是太子!”
“太子殿下竟还去那满春楼喝的不省人事,不务正事。”
“那人不是说太子殿下说他还要亲征突厥和若水吗?”
“若水不和咱们关系好吗,为何要……”
众人皆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韩政见目的达到后,便找了借口围观民众打发走。
大理寺官兵接过还未苏醒一身酒气的君秀山,问韩政道:“主薄,眼下应当如何。”
韩政沉思片刻道:“先将太子殿下送回金阳宫。”
手下点了点头,将君秀山送回宫中。
此被人添油加醋穿的沸沸扬扬,整个京都一转十十传百,自然也传到言官耳中。
翌日,乾清宫内吵闹得不可开交。
言官王德义义正严辞道:“陛下,如今京城百姓众说纷纭,皆说太子殿下沉溺烟花柳巷,不问政事,沉浸女色,哪里来的储君风范,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还妄陛下三思储君之位是否妥帖。”
王德义乃是朝堂言官,读死书,认死理,讲求生死是小,名节事大,只要他听说了某些事,无需证据就能在皇帝面前举报,这是言官的权利和职责,恰恰也是此让君秀山有了借口,他死不承忍,屈伸匍匐跪在地上:“父皇,王大人空口无凭,这简直是危言耸听,还妄父皇莫要轻信!”
王德义见君秀山死不知悔改,作揖道:“陛下有所知,亦有所不知,寻欢作乐此为其一,这其二是太子殿下竟然酒后口出狂言,扬言要亲征攻打突厥和若水,我们同若水尚有交好,若是传出去这岂不是挑起两国纷争?旁人人微言轻的,可此乃太子殿下亲口所言,若水若是当真同突厥联盟该当如何?”
君秀山听这话不由得一顿,他什么时候说过这些话了,他只不过是去满春楼解千愁,怎会说出如此罪过之言?
他努力的回想昨日场景,奈何脑海中一片空白,莫非他真酒后胡言乱语了?
君秀山吞吞吐吐,神色慌张道:“父皇……儿臣怎么会说出那种话…….定是……陷害儿臣!”
此话既出,王德义对君秀山彻底失望,不仅毫无品行,反而责任担当承认都做不到,又如何成为一国之储。
他怅然若失道:“太子醉卧满春楼外被送往大理寺,还是韩主薄将你送往金阳宫,殿下宿醉皆忘了?谁又会陷害殿下?倒是殿下自己风花雪月怕是忘了!”
骤然君秀山突然想到是靳夕澜约他前去,他灵机一动道:“父皇,是将军府的靳夕澜,是他约儿臣去的!”转念一想反正那张书信已被他燃尽,胡诹一个便是:“这一切都是靳夕澜同那贱婢子的计谋,还妄父皇明察。”
“时将军夫人?她约你做何?”
“回父皇的话,她命那大理寺韩政送说书信,说是有要是相商,故才去,待我到那之时皆以中计,大理寺韩政来我宫殿时,金阳宫众人皆有所见!”
他撒谎起来倒是一点不心虚。
君柏眼神落过韩政道:“韩主薄,当真如此?”
金阳宫人确实是见着韩政参见,当时也有侍卫,韩政不敢造假:“正是,只不过信中内容微臣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