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纵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傍晚,私第,用过晚膳的徐文远,就着烛光看报纸,报纸属于(晚报),一般都是在下午出版,然后赶在宵禁开始前销售,或者送到订阅报纸的顾客手中。

有了晚报,读者们正好可以打发漫漫长夜。

因为烛光比不上日光那么亮,加上报纸字体较小,所以有些老眼昏花的徐文远在晚上看报纸时,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报纸上的字。

他看报纸,不仅仅是打发时间、了解各地的奇闻异事,还要看看有没有谁发表文章,反驳他之前发表的《民律出,忠孝亡》这篇文章。

前几日,有一篇《忠孝新解》的文章发表在早报上,徐文远看过之后,很快撰文投稿到报社发表,进行反驳。

算算时间,他觉得“对方”也该有动静了。

果不其然,徐文远在报纸的第三版看到了一篇文章,这文章就是他等候多时的“反击”。

文章名为《家国同构之新解》,很显然,这篇文章就是要针对徐文远先前的观点“家国同构,忠孝一体”进行反驳。

这篇文章要真是把徐文远的观点驳倒了,那就意味着《民律出,忠孝亡》这篇文章失去了威力。

所以徐文远很期盼,想看看这篇文章有什么歪理邪说,能够挑战绝对正确的“家国同构”。

文章作者,在开篇首先提到了《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北山》,当然,限于篇幅并未将《北山》的全文列出来。

徐文远也觉得没必要列,因为只要是认真学过《诗经》的读书人,就该对《诗经》中的作品熟悉。

《北山》这首诗,是作者对于王事繁杂但劳役不均表示不满,其中有一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段话可以说广为人知。

现在,文章作者就对这段话进行分析,说就字面意思而言,这段话是指: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

但是,再加上“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结合全文来看,是另外一个意思。

认真学过《诗经》的人,都应该明白。

现存于世的《诗经》,其版本源自前汉,前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合作,辑、注古文《诗》(诗经),为当时传世《诗经》的四个版本之一。

这一版本的《诗经》,别称《毛诗》,后来渐渐取代另外三家的《诗经》,成为公认的《诗经》正本。

又有学者为《诗经》做序(题解),分为大序、小序,大序别称《毛诗序》,如今的学子学《诗经》(《毛诗》),基本上都要接触《毛诗序》。

《毛诗序》注曰:“《北山》,大夫刺幽王也,役使不均,已劳于从事,而不得养其父母焉。”

对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毛诗序》注曰:

“此言王之土地广矣,王之臣又众矣,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行?……王不均,大夫之使而专以我有贤才之故,独使我从事于役,自苦之辞。”

所以,《毛诗序》对于《北山》的解释是:此诗为作者针砭周幽王治国弊端的作品,是作者告诫执政者,要注意做事公正。

治国不能没有劳役,但是国土广博,官员众多(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君不能偏劳少部分人。

不能让少数人为了王事累得四处奔波,却有一些人不用办王事而在家享受清闲。

徐文远看到这里,大概能猜出作者想说什么,他将放大镜放在书案上,慢慢喝了一杯茶提神,随后捏了捏鼻梁,再拿起放大镜,继续看报纸。

文章作者对“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义进行重申之后,点出时局:

皇朝国土广博,幅员之大前所未有;皇朝臣民众多,口数逾五千万,已近两汉人口之巅峰。

应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言。

又有满载大量货物、人员也能日行千里的火轮船、火车,有能够将消息瞬间传递到万里之外的电报,还有力大无穷的蒸汽机械。

以及所向披靡、四海之内无一合之敌的军队。

然后作者发问:这些机械,是千年前周幽王时所没有的,王事(天子差遣的公事)多了许多,朝廷该如何公平分配?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以前,王事由四民各自分工即可。

但是现在,电报谁来收发?

火车、火轮船、各种蒸汽机械,由谁来操作、制造、维护、管理?

修建铁路、疏通航道,需要用到大量的工程机械,需要用到猛炸药、烈炸药,这些设备和炸药,又由谁来生产?

是“工”么?

不是,因为这些新事物,光靠传统的工匠已经不可能操作、生产、制作,其涉及的知识之多,多到需要开设专门的学校进行教育,毕业的学员才能胜任。

那么,这些人是学以居位的“士”,还是作巧成器的“工”?

作者又举例:一台电报机,零配件有数十甚至上百个;一台蒸汽机,其零配件有数百个;一艘火轮船、一辆火车,其零配件有成千上万个。

各种新式机械,其所需的零配件要求之高、数量之多,根本就不是少数工匠靠着手工制作就能制作出来的。

生产这些零配件,要靠高精度的机床,只有机床才能大批量生产符合精度要求的各类产品。

文章作者引用有司公布的数字,对一个火车工场维持正常生产能力所需要的人数进行归纳,其中包括配套的各种工场、作坊及运输行业需要的雇员。

大概的数字,是五十万人,因为整个火车制造行业涉及到众多机械加工、冶金、润滑油、化工行业,所以涉及人员很多,还不包括煤、铁矿业的从业人员。

这只是火车制造,铁路的修建,需要专门的施工队伍,需要机加工厂生产铁轨、道钉,需要架设电报线路,需要伐木场提供大量的木材。

需要采石场提供大量碎石,需要化工企业提供大量防腐剂来处理铺设铁轨所需枕木。

由此,又牵扯到大量原材料供应行业。

若以铁路运输整体而言,还涉及沿线站点管理、护路养路,总体而言,涉及的雇工,超过一百万人。

这是陆地运输,加上火轮船的水路运输,又要更多人。

因为车、船都是用蒸汽锅炉做动力,都要烧煤,都需要机加工工场,所以铁路运输和火轮船运输业的从业人员多有重合,按照有司的初步统计结果,新兴的蒸汽动力交通运输业(水、陆),累计需要二百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

这些人,从事的行业不同,既有分工生产,也有合作生产,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徐文远放下放大镜,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上渗出的些许汗珠。

文章作者的辩论思路和他之前想的不一样,对方不是引经据典,而是用数字来“恐吓”读者(他)。

“两百万人”这个数字,真的很“惊悚”。

两百万人,若大家都为了做孝子回家奉养双亲,朝廷去哪里找人来填补这个巨大的人数空缺?

作者的反问,徐文远一时间答不上来,他知道正如“家国同构”的观点不容挑战一样,朝廷是不可能废除火车、火轮船、蒸汽机械的。

而文章作者直接用了一个名词“工业化大生产”,来阐述如今的王事起了巨大变化。

朝廷(天子)为了实现相对公平的分工,势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变法”,才能有效维持“工业化大生产”,标准倒也简单,那就是量才而用,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奖惩分明。

天子之民,若是家中独子,就该回家孝顺双亲。

若有兄弟,那么兄弟之间相互分工,一人孝顺双亲,其他人外出务工,为王事四处奔走,用劳动所得的一部分供父母开销。

这样的分工、合作,难道不是两全其美之策?

一千多年前的姬周时期,王事和农桑密切相关,但现在,王事之中除了农桑,还有工商。

农桑需要合作,所以需要家庭成员聚居,一起开荒、种地,一起开挖沟渠、水井以灌溉农田。

但工商不同,虽然也需要合作,但更强调分工,不需要大家聚在一起,譬如有了蒸汽抽水机,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浇地,这些人,可以去做别的事情。

文章作者认为:家国一体,王事等于国事,但国事的构成变了,工商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百姓们要为工商而忙碌。

家国同构,国的结构没变,依旧是君君臣臣,家的结构也没变,依旧是父父子子,但是,既然国事的构成变了,强调分工及合作,那么家事的构成随之而变,强调分工及合作,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这种时候,还强调家庭要“同居共财”(合作),拒绝“别籍异财”(分工),那就是不利王事,形如刻舟求剑。

看到这里,徐文远放下放大镜,呆坐半响,再拿起报纸继续看下去。

他认为没人可以挑战“家国同构”的观点,而现在,挑战者确实没有挑战这一观点,反倒是运用这个观点,对细节给予“新解”。

然后反推过来,论述国事变化,家事也得跟着变化。

作者在文中对农桑和工商的生活状态做了区分,进而阐述“同居共财”和“别籍异财”的特点。

同居共财就是大家族聚居,子孙们一起生活、务农,一起照顾祖父母、父母,族人之间相互协助,一起对抗天灾,这就是农桑时代的日常生活特点,总体而言强调合作。

但是,如今工商大兴,粮价、布价持续走低,靠种地的收入,已经无法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开支,所以需要别籍异财,家族成员相互分工,适当合作,才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长子(或嫡长子)、长孙(或嫡长孙),留在家乡,守着土地、祠堂,守着祖父母、父母生活,尽孝。

其他成员,可以在家务农,也可以外出务工,乘着工商业大兴的东风,在别处安家落户,靠着务工所得,一样能过上不错的日子。

再把一部分工钱汇回家乡,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吃得饱,穿得暖,这也是孝顺。

有了子女,可以送回家乡让父母帮忙照顾,既让父母含饴弄孙,又解了自己后顾之忧,情亲不断。

如今邮政发达,又有电报,亲人之间的联系方便许多,即便分居各地,也能相互照应。

朝廷挖运河、修铁路、开山辟石修官道,又清剿贼寇,保境安民,水陆交通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安全(相对),外出务工、定居的家庭成员,逢年过节依旧可以很方便的回到家乡。

家人团聚共叙亲情,族人们一起祭拜祖先,洒扫祖坟,祠堂香火不断。

家庭成员们即分工,又有合作,虽然别籍异财,但亲情依旧,怎么能说家庭就此瓦解了?

文章作者认为即便时局大变,但家庭依旧在,孝悌未曾变,兄弟、族人间若关系好,分居各地一样会相互帮忙,若关系不好,即便住在一起,除了终日横眉冷对,又能好到哪里去?

家事如此,国事亦如此,文武百官为天子牧守四方,若是忠心耿耿,即便身处边疆也会忠于王事,若为鹰视狼顾之徒,身处京师、天子脚下,也会兴风作浪。

作者举例,三十多年前,大象二年,贵为国戚的杨逆身处京师却谋朝篡位,同为国戚、出镇在外的蜀王(蜀国公)却能力挽狂澜。

这个例子不正好说明,聚居还是分居,并不是区分忠孝与否的唯一标准?

家国同构,国尚且因为住在一起的亲人不孝(不忠)导致差点倾覆,家,难道就能避免么?

徐文远看完整篇文章,外面已是夜色深沉,他看看烧得只剩小半截的蜡烛,又看看手中的报纸,良久,长叹一声:“果然是新解...”

对方的反击,依旧重申家国同构,也没有对忠孝一体进行辩论,只是让读者们认清楚一个事实:蒸汽机、火轮船、火车、电报出现,一切都不一样了。

朝廷不可能放弃以蒸汽为动力的交通运输,以及放弃各类新式机械,所以,需要大量的人离开土地、离开家乡,涌入大都会、城池、商埠,从事各类工商业活动。

这样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一味强调同居共财已经不合时宜。

想要维护同居共财、反对别籍异财的人们,要么解决至少两百多万人的就业问题,维持日行千里的交通运输能力,维持瞬息万里的消息传递能力,要么..

接受现实。

因为交通便利,邮政、电报发达,大家庭由同居变成别籍,不代表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就此消亡,孝悌依旧在,家庭成员之间,之前关系好的依旧关系好,之前关系疏远的依旧关系疏远。

所以,“民律出,忠孝亡”的说法,是自己吓自己罢了。

书纵小说推荐阅读:网约车司机之AI死亡阴影唯一救世者与末世互通,我富可敌国末世,这个丧尸是个老六!重生,带着妹妹闯末世星际重生:军少的异能小甜心刚到末世,被误认为黄金超人奖励沙星:远征之王全民末世垂钓:开局钓到SSS级末世之菩提空间末世:校花在侧,我反手摔门而出不死者的游戏异种白打了,我才是异种老大末世骄雄动漫快穿:好感度能挽救遗憾吗?时王,见到我请跪下!是谁在呼叫舰队?末世之重返饥荒穿书废土:修仙我是认真的穿越废土,多拾几次荒就老实了!灾年记事:从逃荒开始变异末世狂薅:薅垮米曰,薅哭全球!九星劫远征军,从收编川军团开始龙珠超的超赛神开始末日救赎说维度时代快穿男神来吃糖谁信啊!海洋求生还能这么玩末世我是丧尸想干啥就干啥末世:开局空间异能重生星际都市追梦在诡异世界当npc开始末世重生:我靠安全车囤物斩尸易极之末日空间变成女孩子的我只想咸鱼啊!末世觉醒:我的脑中有颗世界树灯花笑圣光骑士末日后三个老婆没一个是人类末日:夭寿,把美女房东变魅魔了僵尸毁灭工程:启示录人美路子野,在民俗怪谈杀疯了末日重生:开局获取概念级能力我都渡劫了,你还敢让我玩末日生存游戏全球冻结!战宠系统驰骋末日落叶战记民国大帅军阀从奉天土匪开始最后一个阴阳先生步步惊唐
书纵小说搜藏榜:末世狠人:谁敢动我老婆女儿?女配的无限模拟人生末日战争星际乱世末世重生之风光无限战破天下进化方向智幻未来摩空斑斓猛虎星云双世三国之窃国之贼畅游诸天影视世界神域始末属性无限暴涨,我横压多元科武战纪开局植入纳米机群,社畜开始逆袭离职后,我的外卖爆火万千世界猎杀鬼子兵电影世界之反派的逆袭我脑里有个微信系统冠的日记本我的宇宙沙盘黑暗侵袭,我的职业是光演技太逼真!把恐游npc演哭了深空球长末世:我靠种田养活我的猫和狗弑魔战争时空的之锁无限归来之悠闲人生虫临暗黑新大明帝国黑暗的里世界女配她又拽又狂![快穿]死亡名单末世:隔空取物,顺便放牧异能者星际军校:天才指挥会发疯吞噬万物:截肢贵族我在进化源之进化诸天之我真不是正经少侠以魂证道诸天从迪迦开始狂尸血狱,失忆后只记得妻儿风流僵尸的都市生活末世求生:打丧尸能掉盲盒?最强末世三国系统渣了男主后他黑化了真不想剧透我的钢铁帝国星际萌途我在末世开超市
书纵小说最新小说:时空宇宙:熵灭诗章恶雌疯又毒?全星际兽夫争着宠抱紧兽夫们大腿,超稀有恶雌躺赢开局兽夫变萌崽,修罗场极限求生末日小说成真,我是唯一读者记忆囚笼:脑机暗网末世:我的列车能无限续接救世主今天也在饲养神明无限求生:原来你是这样的小福星末世天灾:熟读剧情的我无敌了末日悼亡诗丧尸世界A我在末世疯狂作死出狱被分手,我往返末世渣女一家吓跪了重生后和大佬一统蓝星末世之重生之囤货全民杀戮游戏:开局觉醒SSS级天赋永生之法末世:精神陷落后逃出大山之后丧尸:迷归末日:无限物资,拿捏无数女神带着百亿物资苟天灾末世暗域迷踪之风衣人交换兽夫后,疯批S级争着求我宠重生末世前,别人死活与我无关!海洋求生:美女莫慌,我有快递包裹末世:我不想把你种到地里废土拾荒日常末世:我靠预知未来,拿捏双马尾校花我是AI主宰,完虐歪瓜裂枣系统末日降临:我真的只有亿点物资那微不足道的人生末日血皇:我的血域吞噬亿万生灵是谁炸了地球?你们一个也跑不了都预知未来了,谁在末世当舔狗啊无限吞噬:从蛇进化成禁区兽皇荒野直播:人类崽崽震撼全星际刷爆七个兽夫厌恶值,雌性顶不住世界真的完美吗末日畸变:开局活吞眼镜王蛇恶雌死遁后,七个兽夫排队求合葬末世:物资无限叠加,高冷校花求收留封界逍遥界传承全民公路求生:欧皇重开带飞全球废土谋生:拾荒大小姐开局发癫离婚后,我突然有了几千亿我的世界海洋启示录超自然事件调查笔记